坚持科学防控 实现健康养殖
由于国外疫情形势的复杂和国内疫情形势的严峻,疫病流行已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是目前畜牧养殖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引导广大畜牧业生产者转变养殖观念,正确处理好规模效益与疫病防控的关系,坚持科学防控,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提高动物福利待遇,在预防控制疫病流行风险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畜禽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转变观念 增强疫病防控意识
认清疫病风险。有一句俗话:“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话体现出养殖业的风险。由于现代畜牧养殖业生产呈规模化、集约化,从事养殖业要化解这个风险,就必须树立科学的防治观念,要坚决摒弃以往的“三分防、七分治”的传统旧观念。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生物安全是有效预防疫病的第一要素,广大畜牧业生产者常认识不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疏忽了生物安全对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导致畜牧业生产中预防措施不到位,引发各种动物疫病。任何结果的发生,大多是因为畜牧业生产的直接管理者不能全面认识疫病流行的危害,不重视疾病的防治原则引起的。
树立“健康养殖、保健最便宜”的理念。当前发展畜牧养殖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最大效益,而实现效益的前提是健康养殖。保证动物健康,健康养殖是投资安全的保障,健康养殖是增产增效的前提。养殖动物健康,采食量大,生长发育就好,生产性能就高。因为预防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且是低成本的。一旦畜禽得病了,再去治疗就会被动,既增加了饲养成本,又影响其生产性能,甚至因病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把握关键确保畜牧养殖业生物安全
养殖畜禽健康程度同生物安全息息相关,所谓生物安全广义地说,包括用以切断病源体传入途径的所有措施,即场址选择、规划布局、环境的隔离和消毒、人员物品流动的控制、免疫程序的制定和执行等。在养殖业生产中实行生物安全措施,进行疫病综合防控是健康养殖的关键。
关键一,养殖场的选址和布局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养殖场的场址选择和合理布局是疾病防治的关键因素之一。选址、布局理论是通过多年的生物安全实践总结出的。以猪为例,不背风的猪场,猪群易患流行性感冒、气喘病等。不向阳的猪舍,猪群易患障碍性、生理性、营养性贫血,皮肤病、寄生虫病、子猪副伤寒、痢疾等。地势不高燥、通风不好的猪舍,群体易得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等。从生物安全这个角度上考虑养殖场的选址和布局,要达到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水质无污染、排污方便,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和无公害食品安全要求。
关键二,新品种的引入。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是一件非常复杂也非常危险的工作。通过引种可能将细菌、病毒、寄生虫病带进场。如果本场畜禽对引进畜禽所携带的病毒、细菌没有抵抗力,很可能导致全场畜禽暴发疫病。因此,从外地引种时,一定要了解所引畜禽的健康状况,要从非疫区引进,要从国家备案的正规大型养殖场引进,引进时要严格搞好检疫,引进后必须实施隔离观察,将新引入的畜禽与原有畜禽隔离饲养一段时间,隔离期限为3周~8周,经观察监测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
关键三,加强环境卫生控制,定期消毒。为防止疫病的传播,养殖场应有完善的防疫消毒设施,在养殖场应设立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养殖场出入口设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进场必须通过消毒池。生产区、管理区与患病动物处理区之间要保持300米距离,各区之间还应根据条件建立隔离墙、防疫沟等隔离设施;在强化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持养殖场及舍内卫生,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对工作人员及其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限制场外人员出入生产区,加强出入场车辆、工具等的消毒;控制人员和物品的流动,减少畜禽与疫病的接触机会。物品的流动控制包括对进出养殖场及场内物品流动方式的控制,场内物品的流动方式应为小日龄畜禽流向大日龄畜禽,正常的畜禽饲养区流向患病动物的隔离区;死亡畜禽必须焚烧或深埋,粪便和垫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关键四,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动物特异性免疫力。建立合理有效的常规免疫程序,是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规模化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制定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免疫程序制定要依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饲养动物病史;还要进行必要的免疫监测,及时了解群体的抗体水平;了解疫苗的质量特性,运用适宜的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依据以下三点:
(1)当地疫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首先要考虑的是养殖场附近一定区域内以往及目前疫情流行的情况,必须将当地经常流行、危害性较大的疫病列入免疫范围。
(2)科学制定一个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实验室数据为基础。只有当母源抗体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发挥其免疫作用,如在当前生猪生产中,猪瘟免疫失败就与母源抗体水平有密切关系,子猪出生后14日内,其预防全身性感染的抵抗力主要是从初乳中获得,据检测,12日龄保持母抗者占62.5%;34日龄保持母抗者占36.8%;56日龄保持母抗者占18.7%;78日龄保持母抗者占5%,因此监测畜禽母源抗体水平是制定本场免疫程序的最根本依据。
(3)正确把握疫病流行新特点。近年来,就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来看,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流行趋势已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型的地区性散发为主。发病特点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持续性感染、胎盘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等,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就必须考虑这些新特点,结合本地区疫情和本场动物饲养病史,制定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接种,避免免疫空白和漏免。
加强管理改善动物环境和福利待遇
场内环境的有效控制和改善是预防各类畜禽疾病的重要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常规技术配套,达到畜牧业生产装备的现代化,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水平,对畜禽养殖的上料、添水、除湿、调温等环节实行自动化控制,达到最佳的生产环境条件,生产出最优质的畜产品。
规范化管理是实现畜禽健康养殖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兽医综合性防疫水平的重要手段。管理规范科学,畜禽生长发育良好,抗病力强,人工免疫应答能力高。外界病原体侵入的机会少,疾病发生的几率及其造成的损失相对就少。
提高动物福利待遇是实现畜禽健康养殖的重要保证。在畜牧养殖业生产过程中,要树立健康养殖理念和人为动物服务的意识,善待动物,关爱动物,给动物施以“福利”待遇,动物可以快速健康成长。以猪为例,给刚产下不久的小子猪搭建一个“小暖床”,小猪成活率可提高30%以上,猪有喜欢玩耍和撕咬物体的习惯,如果为小猪提供玩具,让小猪“饭后”玩玩皮球、咬咬破布、磨磨牙齿等,小猪生长速度还会提高。专家还研究出一种用二氧化碳让猪窒息死亡的屠宰方式,这样,猪在20秒的时间慢慢昏迷,然后再宰杀,刺激性小,猪肉的品质也会大大提高。给奶牛听音乐,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目前为奶牛播放音乐已成为中国及世界大多数养殖场所的重要手段,我国的一些奶牛养殖户采用这样的技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畜牧养殖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同时,畜禽疫病发生的风险几率也相应增加。因此,我们不仅要按照“严防死守、群防群控、科学防控、依法制疫”的要求提高畜禽的特异性抵抗力来预防畜禽传染性疫病,更要坚持效益为目标的原则,树立健康养殖的理念,对畜禽疾病进行综合防治,以提高畜禽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来实现健康、高效养殖,从而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畜产品。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