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养猪体系的管理

浏览:159

管理者负责着多点体系全面的生产性能或效率。为了判断养猪场的财务状况,场主或场主兼管理者必须考虑三个因素,即效率、生产规模和债务结构。效率是管理者和场主管理技巧的直接反映。低效率并非是财务状况低下的唯一原因,但优异的生产成绩则是取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和资金流动的基本所在。

多点体系的管理者对养猪必须有一个严格的要求。多点体系为雇员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使每个雇 员都具有非常专业的技能。管理者负责员工的全面培训和员工的发展,使高度能力的个人,如同团队一样地工作,并始终将猪的福利记在心上。以下是明尼苏达州Gordon Spronk所认为的多点生产体系的关键技术:

(1)场点一(Site 1)的母猪群应定位在隔离良好的养猪低密度的区域。

(2)通过疫苗接种和驯化适应保持母猪群健康状况的稳定。

(3)平均断奶日龄16~18天。

(4)大群隔离断奶仔猪可有小于7天的日龄差异。

(5)大群隔离断奶仔猪应以批群为基础,按单一来源移至保育猪舍。

(6)断奶时对每个批群的仔猪做好标识,并保持至上市屠宰。

(7)移至育成猪舍的猪,应以单一来源与其它猪的年龄段分开饲养。

(8)保育猪舍和育成猪舍的转群移入时间少于1天。

(9)最好按位点(Locus)实行全进全出。

(10)在批群之间,所有的设施和用具都要清洗和消毒。

(11)按栏为单位将猪从保育猪舍移至育成舍,保持一栏仔猪的整合性。

(12)运输体系的标准化和集中管理。

(13)应在母猪场点和在断奶猪群中监测健康状况。

Spronk还认为,负责养猪的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控制着隔离断奶猪的生产性能。下面他列出了管理者或场主兼管理者的素质要求。

(1)必须以拥有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而自豪。

(2)实行按单元、猪舍、位点或场点的全进全出规章制度。

(3)批群之间的猪栏、单元和猪舍要严格清扫和消毒。

(4)在猪的批群或年龄段之间不允许猪的移动。

(5)个人具有良好的畜牧技能。

(6)能早期识别不健康猪。

(7)及早治疗不健康猪。

(8)所有的淘汰猪必须转移出场。

(9)保持每一批群猪每一生长阶段的记录。

(10)分析记录以提高下一批群猪的生产性能。

(11)场点之间的运输质量。

(12)场点和猪舍的生物安全。

(13)场点间所有位点都在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并隔离良好。

1 生产目标

达到场主或高层管理者所制订的生产目标是任何一个多点猪场体系管理者最基本的目的。按照达到或超过与盈亏直接有关的合理指标,可判断管理者的表现和水平。以下的目标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1)年产仔猪总数:23头仔猪乘以存栏母猪数。

(2)母猪年产窝数:2.3。

(3)每年每头母猪的断奶仔猪数:24~25。

(4)分娩率:大于85%。

(5)上市天数:小于190天。

(6)母猪空怀天数:30天。

(7)饲料效率:全群,低于3.2;保育期,1.5;育成期,低于3.0。

(8)死亡率:母猪群,低于4%;断奶前,低于8%;保育期,低于2%;育成期,低于1%;保育-育成期,低于2%。

(9)疫苗、药物和饲料添加剂:至屠宰猪出售时少于3美元。

有些因素可能与猪场的管理具有相互的作用,并对生产目标的取得产生影响,它们是猪群和后备种猪群的健康状况,种猪的遗传特性,设施和建筑物,营养方案,但它们不直接与管理控制有关。直接与管理控制有关,并影响生产指标能否实现的因素是:小母猪的适应,生产量,饲喂和生物安全措施。

2 小母猪适应

小母猪适应涉及配种前的隔离和驯化过程。小母猪适应包括(1)接触多种传染因子并从中康复;(2)接种疫苗并产生相应抗体;(3)发育至性成熟以达到最好的窝仔数。

后备小母猪的健康状况必须相当于或者好于在场点(繁育生产阶段)的成年母猪。因此,所有的后备小母猪在驯化和进入场点以前,必须饲养在远离其他种猪的隔离区内。在隔离期间,兽医师应检测小母猪的健康状况。

隔离21天后,小母猪还应通过接触接受猪场的微生物群予以驯化。接触的微生物类型和驯化期的长短取决于后备小母猪和接受场其他猪的疾病状况。即使在多点生产体系内部生产的后备小母猪,其隔离和驯化也是必需的。

2.1 隔离步骤

引进的后备小母猪应饲养在远离场点(最好1英里或以上)的隔离猪舍中。隔离猪舍的进出最好应设置淋浴区。隔离时可对小母猪采样,并检测各种传染因子。与此同时,还应对接受场相似日龄的猪进行采样,检测相同的传染因子,检测结果的数据统计分析,将确定在后备小母猪中是否有与接受场不同的传染因子。

小母猪至少在隔离区留养21天,以便有足够的时间采样和进行诊断试验。如果小母猪处于一种疾病发生的潜伏阶段,那么这段时间也能使这一疾病的临床症状在这些小母猪中或在供种场中发生。

2.2 驯化过程

驯化的目的是:(1)使新引入的小母猪接触接受场目前存在的未知传染因子;(2)对这些小母猪进行免疫,使其对已知的传染因子产生抵抗力,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细小病毒和钩端螺旋体;(3)使这些小母猪在配种前有足够的时间对这些传染因子产生免疫力。从繁殖区母猪中搜集粪、尿和唾液等材料,制成水悬液加于小母猪的饲料中,每周3次,持续2周,使这些小母猪接触未知传染因子。若有患PRRSV的新生仔猪,也可将其肺脏加入悬液中。

如果PRRSV阴性或PRRSV阳性小母猪被引入PRRSV阳性或PRRSV阴性的猪场,那么驯化步骤必须在远离繁殖生产阶段的隔离区进行,而且隔离和驯化适应的过程至少需要60天(21天的隔离期和35天的驯化期),这60天是指在接受后备小母猪后至移入种猪群之前的这段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在驯化期间接触PRRSV并未造成后备母猪的感染,那么隔离和驯化结合起来需延长至120天(21天的隔离和100天的驯化期)。

3 生产量

生产量是与猪场配置的固定资产相适应的生产容量。母猪存栏的合理数量,必须在管理者和场主或高级管理层之间达成共识。然后每年预期的总产猪数就能与各类猪舍的容量相匹配。如有必要,必须制订多余产品如隔离断奶猪或苗猪的销售计划,也可签订合同协议。场主或高层管理者与猪场管理人员总是担心猪场的空间可能没有充分利用,这是可以理解和自然的。然而这往往导致过多的生产量和每个空间饲养了太多的隔离断奶猪。饲养过多的保育舍和育成舍导致因过分拥挤的生长受阻,这也是不能接受和不人道的。为了取得最大的生长率、饲料报酬、体质量和饲养方式,这种情况必须避免。

在多点体系中,生产量是按单元、猪舍、或场点为基础全进全出的猪群流动而实施的。体系的固有性质本来就缺乏弹性,因而需要严格的管理规定。为了取得稳定的和可达到的猪生产量,这些规定在猪场的配种和妊娠区就应开始进行。

3.1 配种和妊娠

建议100%用人工授精的方法配种。人工授精的使用消除了自然交配的不稳定性,也减少了传染因子传入猪场的机会。精液必须来自远离场点的种公猪站,或向商业化来源购买。由于存在从母猪群疾病传染给公猪,又通过精液反传给母猪群的可能性,所以不推荐建立体系内部的种公猪场,即在配种和妊娠区饲养公猪并采集精液。

每周母猪配种数量,取决于按周为基础的保育舍容纳仔猪的数量。每年每头母猪提供断奶仔猪的资料(每头母猪活产仔数、每周每头母猪断奶仔猪数、哺乳期死亡率、预期分娩率)可用于这方面的测算。为了取得每周稳定的分娩母猪数,遵循以下的三个方面是成功的关键:(1)每周从后备小母猪适应区引入后备母猪至母猪场,妊娠的或空怀的均可;(2)建立配种―流产预案;(3)季节性分娩率变异的预测。

如果引入的妊娠小母猪数量超过了批群妊娠母猪的目标数,那么应使一些小母猪流产,以符合特定的每周批群目标。并在4~6天后再配种。为使其流产,配种后14~45天的母猪可用前列腺素注射。在受精后前2周的小母猪用前列腺素注射后5~7天内就会发情。在美国中西部,自每年11月至第二年的1月,每周采用相同的配种目标数,而自6月至10月,每月的配种目标数有所增加,原因是分娩率有季节性的下降。

3.2 分娩

从理想上说,一天24小时须有员工。在很大的养猪体系中,现场可有两组人员:一组为产后前10天的围生组,另一组为11天至断奶的哺乳组。

必须预先确定目标断奶日龄。采用隔离断奶原理可使断奶日龄少于21天,14~17天的断奶日龄范围对大部分猪场是最理想的。大脑、子宫和卵巢均需要时间从分娩中康复,这三个器官通常在分娩后14~15天就可复原。14至17天断奶可以清除许多传染因子,有一些传染因子可能需要更早日龄的断奶。在这种情况下,断奶时对母猪注射PG600可减少从断奶到发情的间隔时间。

寄养喂奶的仔猪最好在同一单元和在36小时之内。所有产房单元均应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每单元内仔猪的断奶日龄差异须小于7天。母猪在分娩后的前5天,每日饲喂2次,自第6天开始,按每日增加3磅的饲料数量自由采食。母猪应按其需要的次数充分饲喂。

3.3 保育

仔猪在进入保育舍时应按性别和大小分成均匀的群体,栏的大小通常按每头3平方英尺并容纳20头仔猪为宜。仔猪移入并置满一个单元、一幢猪舍或一个场点,应在24小时之内。大部分体系要求仔猪在保育舍留养7周,在第8周保育舍要全部清空、清洁和消毒。

对刚断奶的仔猪要予以最大的护理和关注。大部分管理者在最初几天为仔猪提供舒适的垫块,并在垫块上手工饲喂仔猪。应为仔猪提供29.5℃的地板温度。

3.4 育成

猪群转移至育成舍时也应保持栏的整合性。如果没有可能,单元即在保育舍内处于同一空间的猪群的整合性也应保持。育成舍或育成场点每17周转换1次,16周用于生长,1 周用于清洗和消毒。

4 饲喂

在美国,饲料占生产成本的60%。在欧洲和中国,饲料可达运转成本的80%。严格控制并减少饲料浪费的管理必须到位。饲料消耗是判断饲料耗用和浪费的最好办法。全进全出养猪流程使其有非常准确的数据搜集。当猪进、离一个单元或猪舍时,全部均须称重。

每个养猪单元或猪舍都须有一个独立的饲料塔(罐)。每天要对饲槽进行饲料浪费的检查,并必须予以合理的调节。当一个单元或猪舍撤空后饲料塔(罐)也须清理,并对剩余的饲料称重,或用其他精确的方法估算。

为了取得最大的生长性能,隔离断奶猪在生长期内必须喂以多种饲粮(分阶段饲养)。通过保持稳定的生产量而无过多的圈存数,按照饲养在一个单元、猪舍或场点猪的头数和重量,可以计算出每个生长阶段所需饲粮的确切数量。采用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控制每种饲粮的送达数量。这对饲养幼龄隔离断奶仔猪所需的昂贵日粮尤为重要。

5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定义为预防传染因子进入生产的每个阶段或场点或猪舍内所采取的规定和措施。多点体系的生物安全包括防制传染因子污染的以下内容:(1)来自多点体系外部的水平传入;(2)场点内部从一个到另一个位点的水平传播;(3)生产场点之间的点间垂直传播。对猪、人员和车辆移动的严格管理控制,是生物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止传染因子传入或传播的关键。

多点体系是通过隔离断奶原理提高猪的健康状况。多点体系比较单场点和传统两场点猪场的主要优势,在于多点体系能够很容易地改善猪的健康状况而不用采取总体清群的方法。但在应用隔离断奶原理时,必须采用严格的措施防止传染因子的场点间传播,即从场点一传至场点二和场点三,再从场点三返回至场点一和场点二。

5.1 传染因子的气源或气雾传播

传染因子可在场点、位点、猪舍和单元之间,通过气源途径传播或扩散。实际上,传染因子在理想环境条件下能传播出几英里。然而从实践观点看,在相隔半英里至几英里的各场点之间的气雾传播并不普遍。但在猪舍的单元内和单元之间的气雾传播却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位点内相距50~100英尺的猪舍之间也经常有气雾传播。管理者对传染因子经气雾传播的防制几乎束手无策,因为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取决于设施的设计和地理位置。

5.2 装猪和卸猪的程序问题

装猪和卸猪,是最有可能将疾病传入猪场的途径之一。如果对运输车辆(包括驾驶室和栏架)进行合理的清洁和消毒,则有可能预防疾病的传入。但遗憾的是,猪场内的管理者和人员在一些场合下,对进出猪场的运输车辆没有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

装进/装出设施

这一设施最好位于离主要生产区50~100英尺处。这样,猪场工人能够在运输车辆到达之前将猪赶入该设施中,然后驾驶人员不进入洁净通道就能装载猪只。如果需要更多的猪装载在车上,猪场工人可通过单向通道向该设施内赶入更多的猪。装载完毕后,要有人对该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如果此人要返回猪场的主要生产区,必须经过更换衣服或沐浴洗澡的过程。

内部独立运输系统

PIC公司前总经理David Hollier为了避免多点体系内场点、位点和猪舍的污染,最先提出了内部独立运输系统的理念。理想的这种方法包括两套运输车辆和两套清洁消毒设施(货车清洗)。内部车辆和车辆消毒设施只能用于场点和位点之间或位点内部的猪只运输,而外部车辆及其车辆消毒设施只能用于屠宰上市猪和种猪销售的运输。已在场外装运的任何外部车辆在再次用于从生产设施装猪之前必须予以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往返运输

某些情况下,两辆运输车可用于猪舍间猪的运入和装出。当数个小批量的猪从多个猪舍中装运至大型的运输车辆上时,这也是很有用处的,但往返车辆每次往返之间必须彻底清洁和消毒。

5.3 人员对传染因子的可能传播

传染因子可以由人员的鞋子、衣服、皮肤和头发携带而传入猪的饲养设施中。理想上,所有“街道”衣服和鞋靴应被替换并沐浴洗澡,然后穿上猪场内提供的衣服。如果无条件沐浴,至少应换衣服和鞋靴。如果要求有关人员在进入猪场前至少一个晚上不与猪接触,或与猪有关的人员接触,那么通过皮肤或头发携带的传染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5.4 猪的引入和移出

只有后备种猪才是允许进入猪场的新猪。千万不能从外部购猪运入没有充分利用的保育舍和育成舍内。装运死猪、淘汰种猪和出售猪的运输车辆很可能被污染,并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隐患。

理想中,死猪应予焚烧、深埋或置于堆肥场所。如无这种可能,场点人员必须提供车辆将死猪装至一个由死猪搬运车收集的专门地点。对于这种转运,最好在该地点有一装载平台,其两侧有冷冻设备。场点人员可将死猪放在冷冻的设施内,然后收载死猪的人员在其他时间内收集,并运至专门焚烧的场所。

5.5 预防多点体系外部传染因子的水平传入

为防制传染因子的水平传入,管理者必须为所有涉及生产的人员,包括场主、高层管理者、员工和参观者制定程序性的指导意见。据笔者的经验,猪的引入、移动和运输车辆是新的传染因子传入猪场最常见的方式。遗憾的是还有很多其他疾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精液、饲料、水、其他动物品种、鸟类、啮齿类和贮粪池,及粪尿的撒施等。一个警觉的员工团队可以阻止许多传染因子的可能传入。每个人都应以身作则,有权询问和阻止危及生物安全的事情。

5.6 预防场点内部传染因子的水平传播

上述的生物安全措施同样适用于防制场点内传染因子的传播(同一场点内各位点之间的传播)。防制内部传播应该注意随着多点体系类型的不同和涉及的生产特殊阶段而有变化。

场点一(繁殖生产阶段)

在三点(多源)式体系中,近来的研究认为将多源的隔离断奶猪混养一起造成饲料转化率和增重率的下降。解决的途径之一,是考虑将场点一中的4个位点,例如由不同的隔离位点组成的4个繁殖生产阶段猪场变一个场点,这样就不需要对4个母猪场之间人员、猪群和车辆的移动进行防范。如有需要,空怀或妊娠的小母猪可在猪场之间移动,以占满妊娠栏和分娩栏。同样,所引进的种猪也可在一个公用区域内进行隔离和驯化,然后同时分配到各个母猪场。

场点二(保育生产阶段)或场点三(育成生产阶段)。

在一个生产场点中,所有的位点都应很好地隔离(间隔大于0.5~1.0英里),要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防止传染因子的场点内传播。

5.7 防制传染因子在场点内部的垂直传播

多点生产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生产比其母猪更健康的隔离断奶猪。在该体系中最具高健康状况的猪的猪龄是位于场点二中的其中一个位点(猪舍或单元)上的近期断奶猪。但是必须采取生物安全的方法阻止来自场点一的传染因子传染给隔离断奶猪。例如,应该注意避免隔离断奶猪接触原产房外的任何母猪和仔猪。

为了减少传染因子内部传播的机会,大多数多点式生产体系都对人员在不同位点间的移动建立了相似的规章制度。由于新断奶的隔离断奶猪被认为是具有最高健康状况的,因而特推荐以下的人员移动顺序:

从场点二到场点三:在两者之间沐浴并更换衣服后可以在同一天进入。

从场点二到场点一:在两者之间淋浴并更换衣服后可在同一天进入。

从场点一到场点二或场点三,或从场点三到场点一或场点二:不可在同一天进入,需在场点之间休息相隔一夜。

如果在任一场点或其中的一个位点内发生疫病,那么有关更换人员、猪和运输工具的移动顺序似乎需要改变。


相关动物:猪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