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蚕业科技的偏差及对策

浏览:160

随着中国人世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蚕桑正向西部转移,四川面临发展蚕桑生产的大好历史机遇。四川蚕业是进还是退,如何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同行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1 四川蚕业科技滞后的原因

1.1 蚕业管理体制不顺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蚕业体制不断发生改变,蚕业生产和科研的主管部门变异分割,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而蚕桑在农业中又属副业,因而不能引起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这对我省行业的影响非常大且很难解决。

1.2行业低迷信心不够 尽管四川蚕桑生产和科研都曾创下过辉煌,但由于前几年蚕桑行业一直不景气,科技含量低,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下,使得蚕茧单产低质量差,缫折大,在丝价差不多的情况下,丝厂耗原料茧比原来多20-30%,而整个利润空间只有20%,致使丝绸工厂严重亏损,拖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所以曾作为一些地方支柱产业的蚕业其地位大打折扣,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被排在了后面。

1.3科技投入比例下降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蚕业科研经费除省科委等少量资助外,几乎没有经费渠道。仅由财政拨给蚕业科研 事业费,总计不过数百万元,主要维持人头经费,挤出的科研经费微乎其微。由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蚕业科研单位无钱购买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无法进行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致使四川蚕业科研举步维艰,蚕业技术推广困难重重。

1.4 科研人才匮乏 科技队伍不稳定 科研单位经费严重不足,设施条件落后,工作环境艰苦,高科技人员留不住,人才大量流失,科技实力大大削弱。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又出现了转向或半转向,蚕业主管部门负责科技工作的人员分流造成全行业科研人才严重匮乏,科技队伍极不稳定。加上农业科研机构面临改革,既没生产权成不了生产企业,又没有经营权成不了经营企业,科研所是否会被取消事业编制而成自负盈亏的企业?科研所如果真的成了企业又如何生存发展?科技人员忧心忡忡,怎能安下心来从事科研工作?


相关动物:蚕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