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的3个要点

浏览:88

目前,传染性法氏囊病已经不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呈区域性的大面积流行了,其特征已呈由爆发型趋向温和型及小区域散发。与此同时,人们对该病的免疫也产生了麻痹意识,以为免疫程序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按固有的程序做疫苗,就能防止该病的发生;如果上批鸡做苗后发病了,这批鸡就提前做或者加大免疫剂量、增加免疫次数,实在是防不住了,他们就配上干扰素和针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抗病毒药物。

在一些肉鸡养殖密集区和新兴养殖区,法氏囊病频频发生,无论做不做苗,批批都闹,使得一些养殖户对疫苗免疫失去了信心,认为做不做免疫都一样,有的索性就放弃法氏囊免疫,依赖于打卵黄抗体来应付,以至一个饲养周期往往要打4~5次。但是有些低劣的卵黄抗体含有大量杂菌、霉菌或者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注入后很容易继发细菌病、霉菌病或加剧肾肿,形成肾衰。再者,使用卵黄抗体在发病初期效果明显,中后期则不理想,同时卵黄抗体注入体内后5~7天即消失,需要及时补免或是重复卵抗注入,一旦时间差掌握失误,发病的风险仍很大。

法氏囊病之所以变的让人不知所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免疫不当,要想做好法氏囊病的免疫,就要掌握好3个要点,即了解母源抗体水平、确定合理免疫程序、选择合适毒力疫苗,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的动态衔接平衡,在法氏囊病的免疫中尤为重要。

要点一:了解母源抗体水平

笔者认为,在防控法氏囊病的实践中,人们应当形成这样的认识:即疫苗免疫是最简明有效的方法,免疫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对疫苗的选择和使用,而对疫苗的选择和使用又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对雏鸡体内母源抗体水平的估计与免疫时间的确定。这里有必要重申母源抗体的重要性,父母代种鸡将保护性抗体传递给其子代雏鸡,由于这种“遗传”抗体的存在,使雏鸡在早期免遭野毒攻击而发病,但是,对于众多养殖户来说,母源抗体始终是个未知数。

父母代种鸡在开产前接种法氏囊灭活疫苗后,体内所形成的抗体并不能一直保持高而持久的水平,它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因此有必要在种鸡的38~42周龄再进行一次法氏囊灭活疫苗的强化免疫,其目的是使种鸡体内保持旺盛的高水平的抗体传递能力,给子代雏鸡以足够的天然免疫力。

有些种鸡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延长甚至不做这种巩固性免疫,这样,同一批种鸡的子代雏鸡,往往随着其父母代日龄的增大,母源抗体水平会一批比一批低,又由于同一种鸡场里的种鸡群存在周龄和体况差异,各栋鸡群所供种蛋是混合入孵的,若再有外购种蛋混入,则会导致同一批次孵化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有较大差异,也就是说,养殖户饲养的同一群雏鸡里,母源抗体的峰值大小与衰弱程度各不相同。

要点二:确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因为母源抗体水平不同,那么种鸡场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就不能准确覆盖所有雏鸡,养殖户也就很难选择正确的免疫时间,致使免疫空白在全群中交错散布,导致免疫失败。

具备技术设备条件的大型种禽企业测定父母代种鸡抗体或子代雏鸡母源抗体滴度并不难,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养殖现状下还难以普及开,这就引申出首免免疫时间的重要性。在母源抗体存在很大盲区的情况下,怎样确定免疫时间呢?

时间过早,如1~3日龄,雏鸡免疫机能包括法氏囊在内都尚未发育健全,容易因强烈的被动免疫刺激而受到损伤;时间过晚,如3~4周龄以上,雏鸡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点以下,又恰逢高发病日龄,容易导致全群发病。有时按理说免疫时间不早也不晚,但雏群体内母源抗体水平偏高,此时的人工免疫作用又会被大量中和,两相抵消,形成低水平期以至空白期,也极易导致全群发病。

按照理论推断,法氏囊母抗水平是随着雏鸡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的,应该说,免疫越晚,疫苗越有机会起作用,但自然环境中野毒感染雏鸡发病是随时的。因此,确定免疫时间,首先要了解种鸡的日龄与体况,种鸡场有义务依据自己供种鸡群的实况,向下游用户提供相应的可调整的免疫程序。

其次,要根据不同地区法氏囊病流行状况,由兽医主管部门或有技术设备条件的单位与个人,有选择地进行抗体水平抽检测定,发布权威信息,作为参考。

再者,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在确定免疫程序时,要依据以往发病经验,取适中的日龄,例如,首免最早不能早于5日龄,最晚不能晚于15日龄,与其它免疫至少要间隔4~5天,但这些还不能保障免疫的成功,选择合适的疫苗毒力才是关键所在。

要点三:选择合适毒力疫苗

按国际兽医局的规定,法氏囊活疫苗分类为温和型、中等毒力型、中等偏强毒力型。

1.温和型疫苗的侵袭性最低,接种后不损伤法氏囊,即使用于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鸡也非常安全,对免疫力的产生没有不良影响,缺点是很容易被母源抗体中和。

2.中等偏强毒力型疫苗的毒力最强,能应用于受超强毒和强致病性变异株攻击的鸡群,可迅速突破高母源抗体滴度,不致被中和,刺激机体产生强被动免疫力,缺点是对法氏囊B细胞伤害力最强,还可致法氏囊和胸腺萎缩,引起强烈免疫抑制。

关于毒力偏强的疫苗对法氏囊的伤害,笔者曾于山东省经历了这样的病例,某肉鸡养殖区由多渠道引入雏鸡,免疫程序混乱,曾发生严重的法氏囊病,后根据一种鸡孵化场的要求统一由该场供鸡苗,按统一的免疫程序做疫苗,曾一度控制了法氏囊病的高发、频发,但是一年总有一定的时间段集中发病,曾几度调整免疫程序仍不见好转,后经调研发现,这种情况是自首免疫苗国产中等毒力型改为进口的中等偏强毒力型以后才普遍发生的,是按照首免5~7日龄使用中等偏强型,二免则使用温和型或中等型毒力疫苗顺序做的。

据此,笔者建议首免用温和型苗,二免才用中等毒力苗,三免使用中等偏强型苗。有人曾怀疑此方法的早期用苗毒力偏弱,不足以抵抗强毒攻击,但实践证明,早期用苗只要改饮水为滴鼻点眼,并把二免时间提前至10~12日龄,集中发病的状况可得以有效的控制。

从理论上分析,中等偏强毒力型疫苗对法氏囊及B细胞的侵害是很严重的,这在一周龄以内的幼雏早期更为显著,会造成法氏囊的永久性损伤和未成熟B细胞的变性或坏死,有时做苗后,法氏囊的轻度红肿无法消失,这样的法氏囊无法极好地合成凝集抗体和循环抗体,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到严重抑制,对下次免疫的疫苗应答能力及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严重下降,而2周龄后由于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已大量成熟,并且大量转移到外周血液和其它淋巴器官中,此时,中强毒力型苗对整个免疫系统的负作用减弱,正作用增强,笔者认为在重疫区使用中等偏强毒力型苗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死亡,降低发病率,此目的收效后就应改为中等毒力型苗。

笔者曾于黑龙江经历一病例,该地区的雏鸡多在10日龄左右,进行一次温和型法氏囊疫苗免疫,在一些季节如果发病率高,则将此次免疫提至3日龄,如仍不能奏效,则采用打卵抗的办法来应付,但是一年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很高。经笔者建议改为5日龄做一次温和型疫苗,14日龄做一次中等偏强毒力型疫苗,在法氏囊发病大为缓解后,14日龄的二免改为中等毒力型疫苗,以后该地区发病率明显下降。

3.中等毒力型疫苗介于温和型与中等偏强毒力型之间,广泛应用于法氏囊发病不严重的地区。

如上所述,母源抗体、免疫日龄、疫苗毒力三者犹如一架天枰,两端是母源抗体和免疫日龄,中间支撑点是疫苗毒力,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平衡,免疫才会成功。

在流行病发生不太频繁的地区,以常规的14日龄首免,21日龄二免,35日龄三免,首免宜用温和型苗,采用滴鼻点眼的方式,2~4倍量,0.5~1小时内用完,绝不漏免;二免可选用中等毒力型苗,采用饮水方式,4~6倍量,1小时内饮完为宜,在流行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以1~5日龄用温和型疫苗或者5日龄用中等毒力型疫苗来进行首免,在10~14日龄以中等偏强毒力型苗进行二免;三免可选用中等毒力型疫苗在23~28日龄之间进行,采用饮水方式,4~6倍量,1小时内饮完为宜。

这样做的依据是,首免先中和母源抗体,时间早而又不损伤法氏囊,尽管会有全群抗体高低不齐,但因使用日龄早,人工被动免疫提前,先建立了低水平的防御机制,之后,抢在高发病日龄前,以中等偏强毒力型苗给予强免并突破原有的抗体滴度,促使其产生普遍的免疫应答,而此后,再以中等毒力型苗给予适中的补充和巩固,以达到全程防御的目的。

总之,法氏囊免疫没有各地都能通用的一成不变的经典程序,选用疫苗也并非毒力越强就越管用,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人们也正逐渐加深对母源抗体、免疫时间、疫苗毒力的认知,加之饲养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提高,消毒、隔离措施的强化,法氏囊病将得到越来越有效的控制。


相关疫病:传染性法氏囊病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