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遗传改良体系现状(二)

浏览:9

加强肉牛遗传改良体系的建议

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协商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加大良种工程项目规模,增加重点投资用于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改扩建肉牛良种场、扩繁场、资源场以及种公牛站,提高良种培育与供种能力,增强肉牛产业发展后劲。

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育种技术体系建设 合理规划,对已有基础的重点区域和品种选育加大投入力度,采用边育种、边开发的策略,开展我国黄牛育种技术创新和技术研究,制定并执行系统的、长期的、高效的育种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建立肉牛性能测定站即育种合作组织,以“科研单位+公牛站+育种场+规模养殖户”为基本模式,加快新品种培育进程。

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加强各级家畜改良站的建设,整合现有肉牛良种推广、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场保种、农业科技信息入户等项目资金,加大对育种和肉牛养殖,特别是母牛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根据地域和经济特点,推广肉用品种和乳肉兼用品种,提高母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逐步扩大育种群规模,使育种、母牛养殖及整个产业链条进入全赢的良性循环。

利用种质资源优势,提高肉牛种业市场竞争力 肉牛良种是现代肉牛业决定性的基础,是肉牛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占畜牧业增产技术进步作用总贡献份额的40%,在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肉牛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肉牛良种是引进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的杂交一代、二代杂种牛。到现在为止,几乎引进了世界上所有的优良肉牛品种,导致国内市场种牛品种多、乱、杂,质量低劣,代次混乱,整个肉牛种业陷入“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恶性循环。黄牛是我国的特色资源,鲁西黄牛、秦川黄牛、南阳黄牛、延边牛被誉为我国四大良种黄牛。特点是肉质细嫩鲜美、肉味浓厚,是优质肉用牛的选育基础。历史上我国黄牛以役用为主,后躯不发达,产肉率低、泌乳量低,生长速度慢,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肉用性能选育,肉的品质规格往往差异较大,优质高档肉产量少,造成发展肉牛生产的规模效益与专门化的国外肉牛品种差异较大;另一方面,由于选育水平不高,我国各黄牛品种群体内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好的个体生长育肥速度可与国外牛相媲美,如1983年承担对日本出口秦川牛的育肥,日增重高达950克;1974年~1980年对南阳牛的育肥,日增重高者达1034克,平均813克。鲁西牛在不加选择情况下,育肥日增重平均达720克,而差的个体育肥增重速度还不到200克,说明我国的黄牛品种虽然综合生产力不高,但品种内并不缺少优秀遗传基因,仍具备选育成优质高产肉牛品种的内在种质基础。对我国良种黄牛应进行系统的选育提高,保持其肉质好、大理石花纹好、抗逆性强的特点,突破黄牛生长速度慢,泌乳量低的缺点,培育新品系;充分利用地方牛种资源,根据不同市场需求,以引种与自主培育相结合,走联合育种的道路,培育不同经济类型肉牛新品种,逐步转向我国自主育种为主;切实解决畜禽良种中“引进-退化-再引进”的循环局面。这对提高我国肉牛自我制种、供种能力,扭转肉用种牛依赖进口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黄牛全面走向国际肉牛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肉牛业严重下滑的局面。

建立种公牛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种群选育是提高群体遗传水平和生产性能的根本措施,而性能测定又是种群选育提高的必要内容。纵观发达国家肉牛发展历程,一些主要品种都有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极大地提高了种牛选择的准确性和牛群改良速度。国内对肉牛种群选育的必要基础性工作几乎属于空白,在广泛实施人工授精的情况下,种公牛的质量直接影响改良效果。推行性能测定制度,进行后裔测定,建立联合育种数据库,建立种公牛的市场准入标准是提高牛群改良速度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关动物:肉牛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