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解剖生理生化特点与疾病和用药的关系
禽类解剖生理生化特点与疾病和用药的关系
与哺乳动物相比较,禽类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和生化特点,这些特点与禽类病的发生相关,并决定禽类用药特点。
禽类解剖生理学特点与疾病和用药的关系
1. 1消化系统
1.1.1有发达的肌胃 禽类无牙齿,但有发达的肌胃,肌胃收缩时产生压力,母鸡肌胃压力可达100-150毫米汞柱,鸭为180毫米汞柱,鹅265-280毫米汞柱。采食砂石后能增强肌胃的收缩幅度和强度。随肌胃强有力的收缩,砂石将粗硬难以消化的饲料磨碎,使其能有效的利用谷物。有报道,如将砂石出去,鸡对饲料消化率可降低25%-30%。
1.1.2味蕾数量少 与哺乳动物相比较,禽类味蕾数量少。鸡的味蕾数为猪和山羊的0.16%,为兔的0.14%。鸭的味蕾数为猪和山羊的1.33%,为兔的1.18%。禽类味觉敏感度十分低,因此对苦味健胃药,如龙胆末、番木鳖酊等不能反射性引起健胃作用。而大蒜、醋酸等助消化作用较好。
1.1.3多数禽类不会呕吐 除鸽、猫头鹰外,其他禽类不会呕吐。因此,禽类对催吐药物无反应。所以,当禽类口服有害物质中毒时不能使用催吐剂,应采用嗉囊切开术,及时取出未被吸收的毒物。
1.1.4消化道呈酸性 鸡嗉囊PH值4.5,腺胃4.4,肌胃2.6,十二指肠5.7-6.01。鸭嗉囊PH值为4.9,腺胃3.4,肌胃2.3,小肠6.0-6.9,大肠5.5-6.7。火鸡与鸭相似。链霉素、庆大霉素、卡他霉素等药在胃肠道不易被吸收(小于10%),对治疗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较有效。强力霉素等吸收较完全,排泄慢,半衰期达 20小时以上,是一种有效的长效饮水抗菌药。土霉素在PH值2的环境里才失活,禽类可口服治疗消化道和全身感染。呋喃类药在酸性的消化道内效力和毒力都增强,易使家禽,特别是雏禽中毒,中毒后又无特效解毒药。磺胺类药在禽消化道内吸收率比其他动物都高,如用量大,对禽类,尤其是引进纯种禽和雏禽会产生较强的毒性反应。
1.1.5小肠逆蠕动强 禽类小肠逆蠕动比哺乳动物强,尤其对硫酸钠、硫酸镁浓度很敏感,8%以上浓度即能增强逆蠕动,易引起肌胃痉挛。在解救有机物中毒时,只能应用5%以下的浓度,否则延缓致泻,甚至造成新的药物中毒。
1.2呼吸系统
1.2.1有气囊 禽类肺很小,不象哺乳动物那样扩张和收缩,但禽类有气囊,气囊与肺和部分骨相通。气囊的气容量比肺大5-7倍,这一特点也增加了一些疾病的发病机会,如禽类特有的气囊破裂,大量气体窜入皮下,引起全身或局部皮下气肿,甚至死亡。一些有毒气体进入气囊后引起中毒。一些病原菌,如曲霉菌、霉形体、大肠杆菌、鸭疫巴氏杆菌等可经呼吸道进入气囊引起发病。因此,保持环境空气新鲜卫生,在禽病防制上具有特殊意义。如经呼吸道给药,这种结构特点可以增大药物扩散面积,增强药物的吸收。所以,喷雾法是适用于禽类的一种有效给药方法,在接种疫苗或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用喷雾法效果较好,应尽量采用。
1.2.2对缺氧敏感 除水禽外,家禽对缺氧比家畜敏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大时,家禽并不象家畜呈现呼吸加强,而是引起呼吸停止。肉仔鸡缺氧可导致腹水综合症。所以,禽舍的通风换气很重要,尤其是冬天,要解决通风换气与保温的矛盾。
1.2.3不会咳嗽 由于禽肺小,肺容量和扩张收缩性差,膈肌很不发达等解剖学特点,使禽类不会咳嗽。强力镇咳药对禽呼吸道疾病疗效差,患慢性呼吸道疾病使用可待因等强力镇咳剂不仅无效,也不利于呼吸道粘液的排出。严重呼吸道疾病时可用氯化铵和抗菌素。
1.3泌尿系统
1.3.1肾小球结构简单 禽肾动脉的终末分支形成输入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内只形成2-3条构造简单的毛细血管,没有复杂的分支吻合。构造简单的禽类肾小球有效滤过面积小,有效滤压和滤过率低,对一些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和物质十分敏感,如肌肉注射链霉素后多数经肾脏排出,主要由肾小球率过,不由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肾功能不全时易引起蓄积中毒。鸡对肌肉注射链霉素十分敏感,鸭敏感度较低。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毒株、肾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霉形体、住白细胞虫等;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某些抗菌素和霉菌毒素均能损害肾小球,引起肾功能不全。因此,在治疗对肾脏功能的损害的疾病的并发症或继发症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害于肾功能的药物。
1.3.2尿液主要含尿酸 禽类蛋白质代谢产物氨的去路与哺乳动物不同,哺乳动物把氨在肝脏经鸟氨酸循环生成尿酸,经肾脏排出。而禽类肝脏无精氨酸和甲酰磷酸合成酶,不能通过鸟氨酸循环把氨合成尿酸,只能在肝脏和肾脏合成嘌呤,再转变成尿酸,经肾脏随尿排出。但尿酸只有形成胶体溶液才有利于正常通过肾脏排泄。当溶液中一些理化性质,特别是钙离子与PH值发生变化时,尿酸盐胶体溶液稳定性遭到破坏,尿酸盐析出沉积,如高钙低磷饲料、代谢性碱中毒等,尿中钙离子浓度PH值升高,尿酸盐的溶解度降低,析出沉积,甚至形成尿结石。因此,正确配制饲粮在防治禽类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3无膀胱,但有泄殖腔 禽有发达的泄殖腔,为排泄粪尿和生殖的共同通道。成年鸡的泄殖腔宽2.5厘米,背腹径2.0厘米,前后长2.5厘米,如其中贮存有粪便,则体积更大。禽的直肠短,粪便主要贮存在泄殖腔的背侧,由输尿管送来的水分在泄殖腔内部分被重吸收,其余与泄殖腔的粪便一同排出体外。习惯上称的禽粪,实际包含了粪和尿两部分。这种特点给有关疾病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禽的“拉稀”,除消化道病变(含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起的粪稀外,还可能因某些肾脏病变(含某些传染病)引起的尿量增多而拉稀。又因鸡无汗腺,当环境温度过高,禽大量饮水,通过呼吸或喘息蒸发散失大量水分外,相当一部分水分经尿液排出。通过这种“拉稀”排尿散失大量水分和体热。这是对热应激的保护性反应。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诊断。
近几年来,禽的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是肾脏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这与禽类泌尿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特性及用药和饲粮配制有关,作者1990-1996年3月6552例农户笼养蛋鸡病例中,肾脏疾病(不包含传染病)236例,占3.6%。禽类泌鸟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1.4.生殖系统
禽类生殖最大的特点是卵生,从卵的形成、产蛋、孵化及胚胎发育全过程中可受各种因素影响。
1.4.1病原对蛋的影响 在卵形成过程中,营养丰富的卵黄可能成为各种病原菌很好的培养基,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引起卵黄性腹膜炎。一些疾病可以通过卵黄垂直传播。因此,种禽群病原菌净化在禽病防治上具有特殊意义。
1.4.2某些药物对蛋的影响 一些药物和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产蛋率,延长产蛋期,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如维生素E、杆菌肽锌、氯化胆碱等。而一些药物和添加剂对产蛋和蛋壳的质量有不利影响,如磺胺类药、硫酸链霉素、依他酸、四氨化碳等能降低血钙水平,使产蛋下降,蛋壳质量差,易碎。新斯的明、氨甲酰胆碱和巴比妥类药能影响子宫正常机能,使产蛋提前,蛋壳质量差,下软壳蛋。而肾上腺素等能抑制子宫肌带的运动,使产蛋推迟,造成产蛋周期异常。丙酸睾丸素、己稀雌酚等能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影响产蛋。产蛋家禽对乳糖非常敏感,饲料中含15%,产蛋明显下降,含20%时,产蛋停止。麻黄素、氨茶碱、地塞米松等常被一些人用于鸡止喘,但这些药物对产蛋影响很大,在产蛋期应避免使用。
1.4.3胚胎病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的疾病,即胚胎病是禽病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人们比较注重禽体本身疾病的防治,而对禽体前身即胚胎很少注意。生产实践证明,因各种胚胎病所引起的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高、产蛋率低、传播各种疾病等给养禽业造成的损失远比某些传染病大得多。作者1990年-1996年3月统计农户笼养蛋鸡疾病6552例中,胚胎病306例,占 4.67%。1985-1989年统计的550例鹌鹑病例中,胚胎病18例,占3.27%。
1.4.4卵黄抗体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卵黄抗体被胚胎吸收而进入胚胎血液中,雏禽出壳后血液中保持较高抗体滴度,保护雏禽免受相关疾病的早期感染。因此,种禽的免疫状况,直接决定幼雏的抗病能力。随日龄增加,抗体水平逐渐降低,据此确定雏禽相应疫病的首免时间。根据这一机制,对蛋鸡在育成期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使机体血液,尤其是卵黄中含有高浓度抗体,将高免禽蛋卵黄分离,搅拌制成高免卵黄液,这种卵黄液抗体浓度非常高,能治疗和预防相应的疾病。
2禽类生化特性与疾病和用药的关系
2.1胆碱酯酶储备少,对有机磷脂类药非常敏感 有机磷脂类药包括一些兽药和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1059等。禽一般不能用这类药内服驱虫,体外用敌敌畏杀虫灭虱也易经皮肤吸收中毒。
2.2缺乏羟化酶 所以不能使用樟脑、士的宁、巴比妥这类需要羟化代谢消除的药物。这些药物在体内转化困难,呈持久性抑制或兴奋作用。万一发生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禁止使用樟脑、士的宁,可选择尼可刹米,而士的宁中毒,禁止使用巴比妥类药物,可使用0.02-0.1%高锰酸钾。
3禽类营养代谢特点与疾病和用药的关系
3.1维生素 10日龄前的雏鸡极少可利用A,卵黄囊在雏鸡阶段维生素A营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卵黄囊维生素A含量由种鸡饲料维生素A含量水平而定。因此,种禽饲料维生素A必须保持较高水平。
雏鸡维生素E代谢与哺乳动物完全不同,28日龄内对饲料中α-生育酚主要由卵黄囊转移而来。5-7日龄后,卵黄囊α-生育酚来源终止。。肝内α-生育酚逐步下降,直到28日龄降到最低。卵黄囊内α-生育酚的含量取决于孵蛋和母鸡日粮内α-生育酚的含量。α-生育酚对维生素A贮存量随α-生育酚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雏鸡前期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对维生素E需求量大,如维生素E缺乏,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免疫功能下降,抗病力降低,对不良环境因素应激性增高。因此,母禽饲料维生素E的含量对雏禽生长发育、免疫效果和抗病力具有重要作用。
3.2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现代优良种鸡具有快速的钙磷代谢能力,任何影响钙磷代谢的因素都能使产蛋母鸡发生生理性变化,在高温环境中,血浆中皮质酮升高,加强机体保钠排钾能力,血清钠离子升高,钾离子下降,血清钙水平显著降低,不但影响蛋壳质量,同时影响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严重时肌肉麻痹。因此,在高温环境中,产蛋饲料钙水平应适当提高,并补充钾离子。如饲料钙含量过高,使尿中增多的钙易于沉积,损害肾脏,还能影响锰的吸收。缺锰影响禽类消化和代谢,抑制骨折基质粘多糖的形成,生长受阻,骨骼变形,产蛋减少,蛋壳质量差。
3.3蛋白质 幼雏、产蛋禽,尤其是商品肉禽要求饲料蛋白质水平较高,但如果饲料蛋白质水平太高,超过禽生长和生产需要,多余的蛋白质分解为尿酸,超过肾脏排泄能力,尿酸盐将在体内异常沉积。在高温环境中,禽采食量减少,为保证禽生长和生产需要,应适当提高饲粮蛋白质含量。而低温环境中,如饲料蛋白质高,机体则将多余的蛋白质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机体能量代谢,极不经济。因此,低温环境饲粮蛋白质不宜过高,应增加能量饲料。
3.4脂肪 与哺乳动物不同,家禽的脂肪主要有肝脏合成,肝脏脂肪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再运出肝脏到卵黄和其他脂肪组织。如肝脏脂肪合成太多,或因各种因素使肝脏脂肪运出困难,大量脂肪即沉积于肝脏内。人们利用禽类脂肪代谢的这一特点,对鹅、鸭人工短期内填饲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让其每天接受过量饲料,在体重迅速增加的同时,脂肪在肝脏也迅速沉积肥大。鹅肥肝最大的达1800克,据测定,鹅肥肝脂肪含56%以上。
脂肪肝对鸡的危害很大,能导致脂肪肝出血综合症。作者1990-1996年3月统计的6552例农户笼养蛋鸡病例中,该病176例,占2.69%。鸡脂肪肝出血综合症主要致病原因为高能低蛋白质饲粮,菜籽饼能降低胆碱的生物活性,并对肝组织产生炎性刺激,能促使发病。因此,应根据鸡脂肪代谢这一特点合理配制饲粮。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