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种鸭的均匀度
如何提高种鸭的均匀度
种鸭均匀度是指体重分布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鸭数占总称测鸭数的百分比。育雏期、育成前中期的均匀度培育重点是体型、体重均匀度,预产期则以鸭群性成熟均匀度为培育重点。良好的均匀度可使种鸭及时达到产蛋高峰、维持长而持久的产蛋高峰、提高蛋重的均一性以及增加产蛋总数等,因此,调控好种鸭的均匀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选择优质的鸭苗
对自繁自养的养殖场来说,选择精神状态好,初生体重、出壳时间相对一致的鸭苗进行饲养是相当必要的;对相关配套不够完善的养殖场而言,在进苗后则要根据鸭苗的体重和健康状况等初步将其按大、中、小进行分开育雏,对体质较弱的苗要特别照顾,通过创造更优的环境、降低饲养密度、增加日粮水平提高其生长速度及前期成活率。
2、分性别饲养
种公鸭是从饲料转化效率和胴体质量的角度上择优选择的雄性种系,它们潜在的体重与雌性种系的母鸭有很多的不同,后者是从生殖性能上进行选育的品系。为了尽可能准确地控制这两个不同系别鸭子的体重,最好将公鸭和母鸭分开饲养至18周龄。但是,为了使公鸭有适当的性记忆,应在公鸭群中混养1/5的“盖印母鸭”。
3、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和适时分群
3.1雏鸭阶段 雏鸭生长旺盛,需要及时调整鸭群密度,育雏阶段的饲养密度可参考如下:1周龄30~25只/m2,2周龄20~15只/m2,3周龄15~10只/m2。若饲养密度过大将导致鸭群争夺料量及饮水,势必造成体质强者生长迅速,弱小者生长缓慢。
3.2育成阶段 每栏鸭以200~300只为宜,饲养密度可参考舍内3.5~4只/m2,舍外1.5~2只/m2。同时,在饲养过程中,根据体质强弱和体格大小分别饲养(按级差分栏越细越利于均匀度的控制);该阶段,可根据每周体重变化情况确定是否重新分群,针对鸭群中出现的残次鸭要及时做淘汰处理,体质较弱者应挑出单独饲养。
4、正确断喙
断喙的目的在于防止啄癖,避免鸭群的骚乱不安,减少饲料浪费。因此为了便于后期的饲养管理,番鸭需要断喙(白鸭除外),断喙时间为18~21天之间,以切掉鸭上喙的二分之一喙豆为宜。如果人为的断喙不当将会影响鸭只的正常采食以及饮水,进而影响鸭群的均匀度。
5、称重与料量控制
为了监测鸭只体重是否达到标准体重,需每周对鸭群进行称重(雏鸭由于体重轻可集体称重,中大鸭则要逐只称重,抽称比例为10%),计算均重与均匀度。若体重偏轻需增加料量,而对较重的鸭群则应减少料量,以使平均体重回到目标体重,防止因体重不达标或超重而大幅放料或减料的情况发生。期间一定要空腹称重,若隔日限饲应在不喂料当天进行,同时保证数据读取方法及记录准确;不能抛开体重谈均匀度,更不能一味追求体重而忽视均匀度。若全群均匀度较差时,通常需在6、11、15和20周龄进行大称,然后再按大中小进行分群并重新确定料量。
6、合理投料和限制饲养
雏鸭1~2周龄时自由采食,随后可适当控制料量;育成阶段为了控制鸭只体重增长速度要进行限制饲养,限饲方法有每日限饲和隔日限饲两种。限饲阶段,对于用料盘喂料的鸭舍需多放置料盘尽量减少鸭只之间疯狂抢食的现象发生;对于以抛撒方式投料的则须投料快速均匀,让更多鸭能同时吃上饲料。同时,限饲需要有充分的过渡期,对于刚转群的鸭不应该采取过严的限饲方案,限饲期间的料量要经过准确计算和称重后才投喂。
7、控制光照
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对鸭群的性成熟和产蛋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当光照控制和体重控制两者合理地结合时,才能使种鸭生产取得最佳的生产效益。具体光照控制方案为:育雏期逐步由24h/日过渡到自然光照;育成期则采用自然光照配合限制饲养,光照时间为9~10h;预产期由自然光照逐步增加到17h/日并维持至产蛋结束。
8、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严格执行集团公司的免疫程序,正确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防止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病毒性肝炎等严重影响雏鸭生长速度与均匀度的疾病发生;做好器具清理、场地清洗、带鸭消毒和药物保健等工作,保证鸭群健康。
相关动物:鸭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