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鸭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种鸭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种鸭饲养通常分为3个阶段:育雏期(0-4周龄)、育成期(5-24周龄)和产蛋期(25周龄至产蛋结束)。
一、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1.雏鸭的饲养方式。目前比较常用的饲养方式有地面圈养、网养,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集约化饲养多以舍饲地面圈养为主,在有池塘、水库的地方,前期采用地面圈养,后期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网养是一种新型的饲养方式,整个饲养过程都在网上进行。这种饲养方式具有成活率高、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2.育雏前的准备。在雏鸭进育雏舍前,育雏舍和育雏用具要进行检修,做好消毒工作。安置好各种饲喂和饮水设备。育雏前2天调好舍内的温度,地面铺上干净的厚约5厘米左右的垫料。
3.育雏条件控制。①温度。控制温度是培育雏鸭最主要的技术措施之一。只有温度适宜,雏鸭调节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雏鸭的生长发育快,成活率高。②湿度。舍内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雏鸭的生长和健康,第一周舍内相对湿度保持为65%,第二周为60%左右,第三周为55%。③密度。1周龄地面圈养20-30只/平方米、网上饲养30-50只/平方米,2周龄地面圈养10-15只/平方米、网上饲养15-25只/平方米,3周龄地面圈养7-10只/平方米、网上饲养10-15只/平方米。密度过大,不利于雏鸭的活动、采食和饮水,空气污浊,影响雏鸭的生长;密度过小,育雏舍的利用率低。④光照。光照可以促进雏鸭的采食和运动,雏鸭出壳后每天光照23小时,黑暗1小时。白天自然光照,早晚只提供微弱的灯光,训练雏鸭适应黑暗。光照强度为5瓦/平方米,以后逐渐减弱,灯泡离地面的距离为2-2.5米。⑤通风。育雏舍要定时换气,据测定每千克体重鸭1小时呼出二氧化碳l.5-2.3升,不适当通风会造成缺氧,尤其在室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粪便分解快,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刺激雏鸭的眼、鼻和呼吸道,严重时会造成中毒。
4.饲养管理技术。①分群。雏鸭群过大易出现惊群或挤压死亡。为了提高育雏率,必须进行分群管理。每群以300-500只为宜。②饮水。雏鸭入舍后应尽快让其饮水,24小时供给清洁的饮用水,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维生素C、葡萄糖、矿物质预混剂、抗生素,既增加营养又提高雏鸭的抗病力。③开食。雏鸭出壳12-24小时或鸭群中有1/3的雏鸭开始寻食时进行第一次投料,用全价颗粒饲料或半生米饭加蛋黄饲喂,几天后改用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饲喂。④饲喂方法。1周龄的雏鸭应让其自由采食,饲料盘中保持常有饲料,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引起雏鸭患病或浪费饲料。1周龄每只鸭饲喂35克,2周龄105克,3周龄165克,21-22日龄时饲料加入25%-50%的生长育肥期饲料。⑤免疫。种鸭群体大且集中,须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特别要做好免疫工作。20日龄左右,注射鸭瘟弱毒疫苗,30日龄注射禽霍乱菌苗。⑥育雏种鸭的选择。种鸭育雏期的选择包括雏鸭和育雏期末的选择。初生雏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长发育以及群体的整齐度。雏鸭的选留标准为:大小均匀,体重符合品种要求,绒毛整齐,富有光泽,腹部大小适中,脐部收缩良好,眼大有神,行动灵活,抓在手中挣扎有力。种鸭场(公司)在提供配套种鸭时,往往超量提供公鸭,以便在育雏结束时,即在28日龄根据种鸭的体重、外型特征等进行初选。公鸭应选择体重大、体质健壮的个体,母鸭应选择体重中等大小、生长发育良好的个体,初选公母比例1:4。
二、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1.转群。育成期一般采用半舍饲的管理方式,鸭舍外设运动场,面积比鸭舍大1/3。育雏期网上平养转为地面垫料平养,转群前1周应准备好育成鸭舍,并在转群前备好饲料及饮水。由于其采食速度、喂料量及目标体重均有所不同,公母鸭要分开饲养。在公鸭群中应配备少量的母鸭,促进公鸭生殖系统的发育。
2.饲养方式。种鸭育成期要实行限饲,使体重合乎要求,性成熟时间适中,增加产蛋总量,降低产蛋期死亡率,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发挥其最佳生产性能。种鸭限饲方法很多,常用的是限制日喂量,根据体重生长曲线确定每天的饲料量,此外,还有隔日限饲,即2天的料量1天一次性投喂。限饲期间要在喂料的当天早上4时开灯,称好每群的料量,然后定时投料。
3.饲喂量与饲喂方法。第四周末,随机抽样10%,空腹称重,计算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或推荐的体重相比,来确定下周的喂料量。另外,把每周的称重结果绘成曲线与标准曲线相比,通过调整饲喂量,使实际曲线接近标准生长曲线,一般每周加料量在2-4克为宜,每周保持稳定的体重增长幅度。若低于标准体重,则以每日10克/只或5克/只的标准增加,若还达不到标准体重,则再增加;若高于标准体重,则每日每只减少5克,直到短时间内达到标准体重。喂料量和每天鸭群只数一定要准确,将称量准确的饲料早上一次性快速投入料槽。加好料后再放鸭,尽可能使鸭群同时吃到料,防止有的鸭吃的过多而体重增长太快,有的鸭吃的过少体重增长大慢,达不到预期的标准;饲料要营养全面,一般不供给颗粒谷物,所喂的料在4-6小时吃完为好,限饲要与光照控制相结合;鸭有戏水并清洗残留食物和洁身的习性,因此要在运动场内设置0.5米深的洗浴池;鸭的敏感性较强,如通风不良、称重、免疫接种及转群等不良影响易造成应激,特别是在免疫接种时,应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电解质和多维素等抗应激剂。
4.光照。育成期光照原则是光照时间宜短不宜长,光照强度宜弱不宜强,以防过早性成熟,实际生产中应多采用自然光照。
5.密度。地面平养时,每只鸭子至少应有0.45平方米的活动空间,鸭舍分隔成栏,每栏以200-250只为宜,群体过大,会使鸭个体体重差异大,不利于饲养管理。
三、产蛋期的饲养管理
1.饲喂技术。种鸭按建议喂料量进行饲喂最好,用全价配合饲料或湿拌料。鸭有夜食的习惯,所以晚间给料相当重要,一般喂给湿拌料。喂料次数为4次/天,时间间隔相等,要求喂饱;或少喂勤添,保证槽内有料,且不要有过多剩料,其优点是每只鸭吃料的机会均等,不会出现踩踏或暴食的现象。投喂颗粒料时,可使用喂料机,既省力又省时。此外,每天应保证充足的饮水供给和刷洗水槽,水应没过鸭的鼻孔,以便清洗鼻孔。
2.产蛋箱的准备。育成鸭转入产蛋舍前,在产蛋舍内要放置足够的产蛋箱,如果不换鸭舍则在育成鸭22周龄时放入产蛋箱。每4只鸭供给1个产蛋箱,可以将几个产蛋箱连在一起,箱底铺上松软的草或垫料。当草或垫料被污染时要随时换掉,保证种蛋的清洁,提高孵化率。产蛋箱的位置不要随意变动。
3.环境条件。鸭虽然耐寒,但冬季温度低,温度低时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夏季温度高则放水洗浴、淋浴或增加通风降温。每天光照17小时,光照强度为7瓦/平方米,灯高2米,并加灯罩,灯分布要均匀,开灯时间要固定,不可随意更改,否则会影响产蛋率。为防止突然停电最好自备发电设备。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垫料干燥。密度以每平方米2-3只为宜。
4.运动。每天驱赶运动6-8次,共40-50分钟,切忌驱赶速度过快。运动场日光充足时放鸭出舍,傍晚太阳落山前赶鸭入舍;雨雪天气则不放鸭出舍;夏季天气热,每天5时或6时早饲后,将鸭赶到运动场上,运动场要搭设凉棚,供鸭白天栖息、活动时遮荫。鸭运动充足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和消化能力,产蛋率自然也较高。
5.种蛋的收集。母鸭的产蛋时间集中在下半夜1-5时,随着产蛋鸭日龄的增长,产蛋的时间会往后推迟。饲养管理正常,母鸭应在上午7时产蛋结束,产蛋后期则可能会集中在6-8时,舍饲的鸭采取清晨放出舍外的方法,有利于鸭在上午8时前产蛋。尽量及时拾蛋,夏季高温要防止种蛋孵化,冬季气温低要防止种蛋受冻。初产鸭要训练使用产蛋箱,减少窝外蛋,污染的蛋不能作种用。有少数鸭产蛋迟,产蛋后又在产蛋箱中过夜,这样易使蛋被污染或孵化,影响种蛋的正常孵化,因此,饲养员可在下班前再拾1次蛋。种蛋应及时消毒入库,不合格的应剔出。
四、种公鸭的管理
种鸭群中的公母比例合理与否,关系到种蛋的受精率。一般种鸭公母比例1:4-5,公鸭过少时影响受精率,应以备用公鸭补充;公鸭过多会引起争配而使受精率降低。及时淘汰配种能力不强或有伤残的公鸭,定期检查种公鸭的精液品质,不合格要淘汰。种公鸭要有足够运动量,保持健康体况,提高繁殖能力。
五、种鸭的强制换羽
当气温28℃以上或饲养条件差时,母鸭就会自然换羽,在换羽期间,绝大多数母鸭停产,少数母鸭虽能继续产蛋,但产蛋量低,蛋品质不良。自然换羽的时间约4-5个月,为了缩短换羽时间,使母鸭提早产蛋,提高产蛋量,降低成本,最好实行人工强制换羽。人工强制换羽一般只需45天,换羽后的鸭产蛋多、品质好,能很快达到产蛋高峰。
相关动物:鸭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