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奶牛生产病的预防现状
在日本,由于家畜繁育与饲养技术的进步,奶牛的平均产奶量迅速增加。但乳房炎及繁殖障碍等一些代谢方面的所谓生产病也随之增加,给奶牛饲养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生产病的迅速医治十分重要,因为一旦生病,不仅食欲及体况的恢复需要时间,同时乳量减少,受胎迟缓,也造成了生产费用的提高。日本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易引起高产奶牛生产病的因素很多,一是分娩后营养不足,特别是高泌乳期干物质摄取不足,使能量严重缺乏;二是分娩前后有害应激增大;三是忽视了抗病品种的选育。日本科学家通过借鉴欧美先进的繁育及饲养管理技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加强从干乳期到高泌乳期的饲养管理其次,加强分娩前后的管理,减小有害应激;三是,加速选育抗病能力强的奶牛品种。
1 分娩前后的营养及管理 干乳期的营养过剩,易引起分娩异常和分娩后疾病,也易产生分娩后的能量不足,这是引发生产病的原因之一。
1.1 干乳期的营养管理 干乳期,奶牛的体况指标在3.5~4.0之间。如果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分娩是最理想的了。在日本北海道地区调查了178头奶牛,干乳期体况的指标在3.5~4.0之间的占了73.6%,分娩前后疾病发生率为13.0%;体况指标在3.0以下的占15.7%,分娩前后疾病发生率为28.6%;体况指标在4.5以上的占10.7%,分娩前后疾病发生率为26.3%。所以,在干乳期多喂粗饲料,促进奶牛的消化机能,只是在分娩前10~14d,增加一些能量及蛋白饲料,这样既不影响胎儿发育,又能减少生产病的发生。
1.2 分娩的管理 加强母牛分娩的管理,可减少难产的发生,也可有效地减轻有害应激的程度。分娩时,子宫易受细菌感染,产后子宫炎增加,所以,清洁卫生的产房十分重要。发生难产,一定要减少助产的时间,尽量降低有害应激的强度。但是,正确预测牛的分娩时间很难,大部分奶牛习惯夜间分娩,加上饲养头数较多,难产的救助十分困难。如果是初产奶牛,难产的概率就更大了,此时可使用催产激素助产。奶牛一般使用副肾皮质素或前列腺素诱产,但难点是分娩时间分散和分娩后胎衣不下增加。上述难点能解决,激素诱产就可广泛用于奶牛生产。躲避夜间分娩的方法,一是,夜间限制给料,白天分娩率可达70%~80%;二是,使用子宫松弛药物,白天分娩率可达90%~100%。
1.3 分娩后的卫生和营养管理 难产造成子宫感染及胎衣不下,引发子宫内膜炎,使子宫内膜组织发生变化,长时间不能受胎,所以,要注意观察分娩后恶露的颜色及气味,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分娩后l个月内,母牛泌乳量急剧增加,如营养摄人不足,体内能量平衡呈负值,就要动用体内贮存的能量,造成体重减少,体况下降。此时体内垂体生长激素增加,胰岛素减少,导致血糖值降低和非必需脂肪酸增加。美国科学院研究结果表明:奶牛分娩后35d,体况指标下降0.5的受胎率为65%;下降0.5~1.0的受胎率为53%;下降1.0以上的为48%。其主要机理是:原始卵泡发育至成熟需60-80d,母牛分娩后14~20d初次排卵,分娩后80~100d已有3~5次排卵,这些卵泡在发育过程中,正遇上能量平衡负值时期,卵泡发育必需的胰岛素减少,影响卵泡的成熟,排卵后受胎率降低,黄体机能也减弱。
2 健康管理技术的应用 首先由美国科学家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许多人对具体内容并不十分了解。
2.1 健康管理的概念 为了生产安全优质的牛奶及奶制品,提高其产品在国内、国际的竞争能力,美国奶牛饲养业经常应用一些新技术。所谓健康管理就是加强牛群的卫生管理,在提高产量、质量与技术管理及经济效益上,采取全方位的服务措施。
2.2 大学的健康管理教育 近年来北美地区许多大学的兽医系都把健康管理列人教学计划。兽医师们也要求接受健康管理的继续教育。加拿大的恩塔利奥兽医大学于1989年对兽医师们开设了2年期的健康管理培训班。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3年期的健康管理培训班。1993年密执安州立大学也开设了同样的培训班。在美国养牛户逐年减少,但饲养的规模却不断增加,对健康管理的总需求也会增加。目前,健康管理的内容已成为当地兽医师的重要工作。根据各国情况,逐步开展健康管理方面的继续教育,形成长期预防奶牛生产病的体系,一定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通过品种改良增强抗病性 严格的饲料与卫生管理,有效的预防疫苗是减少生产病的重要措施,但乳房炎及繁殖障碍等一些代谢病,仍为高泌乳牛群的多发病。所以,通过改良,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十分重要,而且,因为不加饲料添加剂、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牛乳及乳制品,也倍受消费者青睐。农场主迫切需要培育抗病性强的奶牛品种。
但是,在培育的技术上有很多难点,如:疾病遗传特性的计量、疾病遗传率的比较、明确奶牛抗病遗传因子。另外,为什么产奶最高的奶牛发病率也高?如果注重了抗病能力的选育,泌乳性能下降了怎么办?这些问题还待进一步研究,所以,通过遗传来提高抗病能力,仍需很长的研究时间。
下面介绍的是通过测定母牛乳质、乳量及乳汁中体细胞等指标进行后代选择,培育抗病力强的种公牛的方法。
在德国西北部,有一种被称为胚胎移植供体母牛能力检测,培育后备种公牛的方法。具体内容:每年从1000头初产母牛中,在分娩后3个月选择乳量高、血缘好、饲养条件优的母牛100头作为胚胎移植的供体,回收的胚胎马上移植到受体母牛体中。这l00头母牛提供胚胎后恢复正常发情,并进行人工授精。对其中产犊的70~80头母牛集中到测试牛舍,进行8个月特殊饲养,饲料每日投放4次,自由采食。测试内容是:乳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汁中孕酮浓度、卵巢机能恢复状况、产乳性、受胎成绩、乳汁中体细胞数、疾病情况等,逐项打分,按总分顺序排列名次。此时,由这些供体生产的胚胎,移植后产出的犊牛达到10~12月龄,得分最高的母牛及后代,即为抗病性能强、生产性能及繁殖性能优的最佳组合。
综上所述,高产奶牛生产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营养与分娩管理,应引人健康管理技术及抗病品种的培育。同时,日本科学家也指出,充分了解奶牛的特点,及时发现生理异常现象,也是预防高产奶牛生产病必不可少的措施。
相关动物:奶牛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