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地羊的开发利用与养殖技术

浏览:17

中华地羊,学名高原鼢鼠,又称瞎狯,藏语叫塞隆,原产青藏高原寒草甸和草原上。系小型哺乳动物,头大而扁,耳壳不发达,体粗而圆,体长20——24厘米,尾长3——6厘米,眼极小,前爪发达而锋利,背毛银灰色而略带浅赭色,毛长1.2——1.4厘米,毛柔软而平整,成年中华地羊体重300克左右,大的达500克。

近年来,我国医药和高原生物科技工作者研究发现,中华地羊骨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镇痛、补益肝肾的作用,是虎骨的替代品。中化地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是高档野味食品,而且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可治疗红斑狼疮、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并有强身健体作用。胆能清心安神、滋阴润燥、润肠通便。肝有滋补身体功效。其毛性能好,有滑丝感,可与水獭皮媲美。由此可见,中华地羊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自身价值,是药、肉、皮兼用的草食性特种经济动物,发展中华地羊人工养殖及开发其产品,前景十分广阔。

人工养殖中华地羊的方法:一是池养,用砖砌成长1米、宽1米、高1.2米的池子,池内铺土70厘米,以备地羊掘洞,池内放一些柔软的干草或稻草、麦秸以备地羊絮窝,另在池一角放食具,每池养一对。上盖用铁丝编织,洞眼1——2厘米,但一定要盖严,以防逃逸。二是笼养,用12号铁丝做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30厘米的铁丝笼子,笼眼1.5厘米,笼中放入1公斤左右的柔软干草供地羊休息,笼内放食具,一笼养一只地羊。平时用黑布盖严遮光,以保持地羊药理性能不变。中华地羊的饲料以草类为主,约占日粮的50%,地羊喜食蒲公英、大葱、苦荬菜、蒿草、芨芨草、地黄根等根茎叶;菜类20%,如白菜、胡萝卜等;精料30%,主要有玉米、麸皮、土豆、红薯等。另添加食盐1——2克。

中华地羊出生后3个月性成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年四季可繁殖,每胎4——6只,多者达8只以上,一对成年地羊可循环繁殖50对左右。


相关动物:羊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