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高效益稻鸭共育新技术

浏览:19

一、增收效果 稻鸭共育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达到稻鸭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据调查,1998和1999年,浙江省绍兴县陶堰镇茅洋村种稻大户高阿二,在承包的4.33hm2连作晚稻田放养绍兴雏公鸭1020只和2700只,稻穗沉头期间分别捕获活鸭900只和2430只,回收率达88..2%和90%。且这些家鸭野生化、吃活食、少公害条件下成长,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1999~2000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指导下,经浙江省绍兴市科委立项,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农业服务站在该镇工农、皋北两村种稻大户承包稻田内,开展了“稻鸭共育生产无公害高效益产品”的试验和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其中2000年工农村种粮大户鲁王木,5月6日在2.17hm2早稻田里放养110只绍兴雏麻鸭(其中100只公鸭,10只母鸭),至7月13日稻穗下垂时捕获108只,平均每只重1.5㎏。虽然单位面积放养只数偏少,每hm2纯收入只有561元,但由于每hm2增产和节支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750元,两项合汁纯节支增收1311元。同年,湖南长沙市秀龙实业公司建立厂53.3hm2稻鸭共育试点,生产生态稻米和活鸭、蛋等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售价高,每hm2计增收9609元。另从江苏省稻鸭共作技术示范推广现场会交流材料获悉,2000年该省镇江市科技局和人事局,在丹阳市延陵镇等地引用日本稻鸭共作技术的试验研究成果,取得了除草、除虫防病、增肥、中耕、刺激水稻生长、省工节本和提高成穗率等7个方面的效果,每hm2纯收入增加3450元。 日本古野隆雄先生把稻、鸭、田三者归纳成有机结合的自然综合生态系统。就是把传统依靠化肥、农药种植水稻的单一模式,调整为稻+鸭、稻+鸭+萍和稻+鸭+萍+角类等的多物种、多类型的种养模式。形成依靠鸭在稻丛间中耕、除草,吃虫、吃萍、排泄和换羽还田肥土等多项功能,实现不施化肥、农药,不污染环境的有机稻作生产体系,稻米、鸭和鱼肉等都属无公害产品,可放心食用。据福冈农试场统计,稻鸭共育每hm2生产糙米4.58t,纯收人127.24万日元;每hm2出售250只鸭,纯收入56.05万日元,两项合计为183.29万日元。其增收的原因:一是糙米产量与单一种植水稻相当;二是完全无农药污染的稻米和鸭肉售价高;三是有销售店包销。韩国政府把稻鸭共育生产的稻米,认定为第一号无农药大米,价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越南在北部的旁普省、中部的府安省和南部的湄贡河三角洲地区,开始普及稻鸭共育技术,效果明显。菲律、印尼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省,为了解决福寿螺危害水稻苗蘖,造成减穗减产的问题,也实行稻鸭共育,效果十分显著,稻间福寿螺基本上被鸭觅食干净,促进水稻增蘖、增穗、增产、增收。

二、生产特色 首先是不施化肥、农药,为鸭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没有污染又舒适的活动场所,其间的害虫(包括飞虱、叶蝉、蛾类及其幼虫、象甲、蝼蛄、福寿螺等)、浮游和底栖小生物(小动物)、绿萍,为鸭提供丰富的饲料,并减少对水稻生育的危害;稻的茂密茎叶为鸭提供了避光、避敌的栖息地。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表1);鸭在稻间不断活动,既能疏松表土,又能促使气、液、土三相之间的交流,从而把不利于水稻根系生长的气体排到空气中,氧气等有益气体进入水体和表土,促进水稻根系、分蘖的生长和发育,形成扇形株型,增强抗倒能力,起了中耕的作用;鸭在稻丛间连续活动,排泄物和换下来的羽毛,不断掉入稻田,给水稻以追肥。据调查统计,一只鸭在稻丛间两个月左右时间累计排泄物10㎏左右,相当于47gN、70gP2O5和3lgK2O,按50m2稻间放养1只鸭的密度,其排泄物能够满足水稻正常生育所需的氮、磷、钾养分。因而,稻鸭共育的自然生产系统,可以实现种稻低成本;生产的优质稻米无公害,野生化的鸭肉成为鲜美的绿色食品而售价高,效益好;稻区环境不受污染,稻田可持续种养。


相关动物:鸭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