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猪技术手册(十)
第二节 乳猪与仔猪阶段常见疾病
一、导致乳猪腹泻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乳猪腹泻是乳猪的常见病,是阻碍养猪生产的关键问题。引起乳猪腹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乳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对饲料中的某些成分产生排斥反应或因受凉产生消化不良而导致的生理性腹泻;二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病理性腹泻。能引起乳猪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以及猪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病毒病均能导致腹泻。
1、仔猪黄痢
疾病概述: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出。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排黄色稀粪为其临床特征。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是养猪场常见的传染病。若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诊断要点:根据其流行情况和症状,一般可作出诊断。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极少。往往一窝一窝的发生,不仅同窝乳猪都发病,以后继续分娩的乳猪也几乎都感染发病。环境卫生不好的,可能多发;环境卫生良好的也常有发生。因此,有人认为,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
临床症状: 最急性的,看不到明显症状,于生后10多小时突然死亡。生后2-3天以上发病的仔猪,病程稍长,排黄色稀粪,含有凝乳小片,肛门松弛,捕捉时从肛六冒出稀粪。病猪精神不振,不吃奶,很快消瘦、脱水,最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颈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肿,肠内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肠腔扩张,肠壁很薄,肠粘膜呈红色,病变以十二肠最为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肝、肾有小的坏死灶。
防止措施: (一)治疗:发现1头病猪,应全窝进行预防性治疗,若待发病后再治疗,往往疗效不佳。 1.抗生素和磺胺药疗法:庆大霉素每次每千克体重4-7毫克,1日1次,肌注。乙基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10.0毫克,1日2次,肌注。壮观霉素,每千克体重25毫克,1日2次,口服。硫酸新霉素,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分2次口服。氯霉素,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克,肌注。青霉素8万单位加链霉素80毫克,1次内服,每日2次。磺胺脒0.5克加甲氧苄氨嘧啶0.1克,研末,每次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是日2次。庆增安注射液每次每千克体重0.2毫升,1日2次口服。上述药物均需连用3天以上。 2.微生态制剂疗法:目前我国有3种制剂,即促菌生、乳康生和调痢生。三者都有调整肠道内菌群平衡,预防和治疗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的作用。促菌生于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3亿活菌,以后每日1次,连服3次。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可提高疗效。乳康生于仔猪出生后每天早晚各服1次,连服2天,以后每隔1周服用1次,可服6周,每头仔猪每次服0.5克(1片)。调痢生每千克体重0.10-0.15克,每日1次,连用3天。在服用微生态制剂期间,禁止服用抗菌药物。 3.其他疗法:交巢穴注射10%葡萄糖液5-10毫升,或交巢穴激光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二)预防:平时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合理搭配饲料,保持环境卫生和产房温度。母猪临产前,对产房必须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垫上干净垫草。母猪产仔后,把仔猪放在已消毒好的筐里,暂不接触母猪,再次打扫猪舍,把母猪乳头、乳房和胸腹部洗净,并用0.1%高锰酸钾液消毒,尔后挤掉头几滴奶,?再放入仔猪哺乳,争取初生仔猪尽早哺喂初乳,使仔猪迅速获得初乳抗体,增强抵抗力。在分娩后头3天要每天清扫产房2-3次,保持清洁干燥。 我国已相继制成大肠杆菌K88ac-LTB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菌苗和大肠杆菌K88·K·987P三价灭活菌苗,前两种采用口服免疫,后一种用注射法免疫,均于预产期前15-30天免疫(具体用法参见说明书)。母猪免疫后,其血清和初乳中有较高水平的抗大肠杆菌抗体,能使仔猪获得很高的被动免疫保护率。但抗体水平保持较差。此外,也可用促菌生、乳康生、调痢生等加以预防。
2、仔猪红痢
疾病概述: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红痢、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其特征是排红色粪便,肠粘膜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在环境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发病较多,危害较大。
流行病学: 诊断要点: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特点,可作出诊断。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1周龄以下的仔猪,以1-3日龄的新生仔猪最多见,偶尔可在2-4周龄及断奶仔猪中见到。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人畜肠道、土壤、下水道及尘埃中,在饲养管理不良时,容易发生本病。在同一猪群内各窝仔猪的发病率相差很大,最低的为9%,最高的达100%。病死率为5%-59%,平均为26%。
临床症状: 本病的病程长短差别很大。最急性病例排血便,往往于生后当天或第二天死亡;急性病例排浅红褐色水样粪便,多于生后第三天死亡;亚急性病例开始排黄色软粪,以后粪便呈淘米水样,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有食欲,但逐渐消瘦,于5-7日龄死亡;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下痢,排灰黄色粘液便,病程十几天,生长很缓慢,最后死亡或被淘汰。
病理变化: 病变常局限于小肠和肠系膜淋巴结,以空肠的病变最重。最急性病例,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充满血染液体,腹腔内有较多的红色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急性病例的肠粘膜坏死变化最严重,而出血较轻,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肠腔内有血染的坏死组织碎片粘着于肠壁,肠绒毛脱落,遗留一层坏死性伪膜,有些病例的空肠有约40厘米长的气肿。亚急性病例的肠壁变厚,容易碎,坏死性伪膜更为广泛。慢性病例,在肠粘膜可见1处或多处的坏死带。
防止措施: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好,或来不及治疗,主要依靠平时的预防。首先要加强猪舍与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产房和分娩母猪的乳房应于临产时彻底消毒。有条件时,母猪分娩前半个月和一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菌苗1次,剂量5-10毫升,可使仔猪通过哺乳获得被动免疫。如连续产仔,前1-2胎在分娩前已经两次注射过菌苗的母猪,下次分娩前半个月注射1次,剂量3-5毫升。另外,仔猪生下后,在未吃初乳前及以后的3天内,投服青霉素,或与链霉素并用,有防治仔猪红痢的效果。用量:预防时每千克体重8万单位;治疗时每千克体重10万单位。每日2次。
3、仔猪白痢
疾病概述: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所引起,是2-3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排灰白色、浆糊样稀粪,有腥臭味。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低。发生很普遍,几乎所有猪场都有本病,是危害仔猪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病学: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流行特点: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也经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发病。当仔猪的饲养管理不良,猪舍卫生不好,阴冷潮湿,气候骤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造成仔猪抵抗力降低时,就会致病。从病猪体内排出来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增强,健康仔猪吃了病猪粪便污染的食物时,就可引起发病。因此,一窝小猪中有1头下痢,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很快传播。以10-20日龄的仔猪发病最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症状:主要症状为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或淡黄绿色,常混有粘液而呈糊状,其中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在尾、肛门及其附近常沾有粪便。当细菌侵入血液时,病猪的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日渐消瘦,精神不佳,被毛粗乱无光,眼结膜苍白,怕冷,恶寒战栗,喜卧于垫草于。有的并发肺炎,呼吸困难,有罗音。一般经过5-6天死亡,或拖延2-3周以上。病死率的高低取决于饲养管理的好坏。
病理变化:病死仔猪无特殊病变。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轻度充血潮红,肠壁菲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实质脏器无明显变化。
防治措施: 仔猪白痢病是初生仔猪肠道条件性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2日龄左右的仔猪引起肠炎及败血症。临床上以下痢、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粘稠腥臭粪便为特征,剖检以肠炎为特征。普遍发生于世界各国,常造成大批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对养猪业危害严重。治疗:可注射黄连素、痢见止、痢炎宁、泻痢灵等注射液。也可口服白痢散、呋喃西林(0.2一0.5克,分二次,连服二天)、痢特灵(90mg,分三次口服)、以及胍铋酶合剂等。 预防:猪舍要清洁干燥,分娩前后和哺乳时要消毒。母猪乳头常用0.1%高锰酸钾清洗,尤其开始哺乳前更应清洗;能喝水时可给以0.1%高锰酸钾水喝。(一)治疗:仔猪白痢的治疗方法很多,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除可参照仔猪黄痢治疗方法外,还有以下疗法:1.抗生素和磺胺类疗法:脒铋酶合剂内服。磺胺脒、次硝酸铋、含糖胃蛋白酶等量混合,7日龄仔猪每次0.3克,14日龄每次0.5克,21日龄每次0.7克,30日龄每次1克,重病1日3次,轻病1日2次,一般服药1-2天后可愈。强力霉素内服,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1次。土霉素内服,土霉素1克加少许糖,溶于60毫升水中,每头每次3毫升,1日2次。2.呋喃类疗法:呋喃唑酮(痢特灵)内服,每千克体重20毫克,分3次投药,连用3天。 3.白龙散疗法:白头翁6克,龙胆草3克,黄连1克,共为细末,和米汤灌服,每日1次,连服2-3天。 4.大蒜疗法:大蒜500克,甘草120克,切碎后加入50度的白酒500毫升,浸泡3日,混入适量的百草霜(锅底烟灰),和匀后,分成40剂,每猪每天灌服1剂,连续2天即可收效。 此外,治疗猪痢疾的药物(参见猪痢疾)和氟哌酸(每次0.1-0.4克,1日3次)也有良好的疗效。(二)预防:改进母猪产前和产后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怀孕期和产后的饲料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产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蓄积污水和粪尿,注意通风保暖,每周至少消毒1次。仔猪应提早开食,在仔猪运动场放置少许炒熟的谷粒任仔猪嚼食,可促进仔猪消化机能的发育。本病的发生与贫血有一定关系,给仔猪注射抗贫血药(参考内科病仔猪贫血),或给母猪喂抗贫血药,不仅可防止仔猪贫血,还可显著减少本病的发生。方法是从产前1个月开始,每天给母猪投喂硫酸亚铁250毫克、硫酸铜10毫克、亚砷酸1毫克,直至产后1个月为止。在低硒地区,应注射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合剂(有市售商品)。据报道,仔猪口服碳酰苯砷酸钠,第一周10毫克,第二周20毫克,第三周30毫克,可防止本病发生,并有增重效果。有些养猪场在运动场一角放置深层黄土块,任仔猪啃嚼,对预防本病也有一定效果。仔猪白痢的免疫预防和微生态制剂的治疗及预防,参照仔猪黄痢。
4、传染性胃肠炎
疾病概述: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腹泻、呕吐和脱水。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猪病死率很低,较大的或成猪几乎没有死亡。其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存在于空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粘膜,在鼻腔、气管、肺的粘膜及扁桃体、颌下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也能查出病毒。病毒对日光和热敏感,对胰蛋白酶和猪胆汁有抵抗力,常用的消毒药容易将其杀死。诊断要点依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与猪流行性腹泻区别时,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 (一)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断奶猪、肥育猪和成猪的症状较轻,大多数能自然恢复。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它们从粪便、乳汁、鼻液中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由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本病多发于冬季,不易在炎热的夏季流行。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在1周内可散播到各年龄组的猪群。在老设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发生,发病猪不多,10日龄到6周龄小猪容易得病,而隐性感染率却很高。
临床症状: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随感染猪的年龄而有差别仔猪2-24小时,大猪2-4日。各类猪的主要症状是: 1.哺乳仔猪先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呕吐多发生于哺乳之后。下痢为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当天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出生后5日以内仔猪的病死率常为100%。 2.肥育猪发病率接近100%。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无力,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腹泻初期,偶有呕吐。病程约1周。在发病期间,增重明显减慢。 3.成猪:感染后常不发病。部分猪表现轻度水样腹泻,或一时性的软便,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4.母猪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有些哺乳中的母猪发病后,表现高度衰弱,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严重腹泻。妊娠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症状。
病理变化: (三)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膨满,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3日龄小猪中,约50%在胃横膈膜面的憩室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肠膨大,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绒毛萎缩,小肠壁变薄,在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白色乳糜。肠粘膜严重出血。
类症鉴别:应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副伤寒、猪痢疾鉴别。 (一)流行性腹泻发生于寒冷季节,大小猪几利同时发生腹泻,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乳猪有部分死亡。应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荧光抗体或免疫电镜可检测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原或病毒。该病疗效不明显。 (二)猪轮状病毒病以寒冷季节多发,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多发生于8周龄以下的仔猪,大猪为隐性感染。症状与病理变化较轻微,病死率低。应用轮状病毒的荧光抗体或免疫电镜可检出轮状病毒。 (三)仔猪白痢10-30日龄仔猪常发。呈地方性流行,季节性不明显,发病率中等,病死率不高。无呕吐,排白色糊状稀粪,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小肠呈卡他性炎症。空肠绒毛萎缩或局部性萎缩病变。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 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四)仔猪黄痢1周内仔猪和产仔季节多发,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少有呕吐,排黄色稀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肠最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来不及治疗。 (五)仔猪红痢3日龄内仔猪常发,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偶有呕吐,排红色粘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小肠出血、坏死,肠内容物呈红色,坏死肠段浆膜下有小气泡等病变,能分离出魏我梭菌。一般来不及治疗。 (六)猪副伤寒2-4月龄猪多发,无明显季节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急性型,初便秘,后下痢,恶臭血便。耳、腹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反复下痢,粪便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痂样湿疹。盲肠、结肠凹陷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肝、淋巴结、肺中有坏死灶等病变。能分离出沙门氏菌。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 (七)猪痢疾2-3月龄猪多发,季节性不明显,缓慢传播,流行期长,易复发,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病初体温略高,排出混有多量粘液及血液的粪便,常呈胶冻状。大肠有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渗出及粘膜表层坏死等病变。能分离或镜检出猪痢密螺旋体。早期治疗有效。
防止措施:治疗对仔猪对症治疗,可减少死亡,促进早日恢复。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仔猪舍的温度(最好30摄氏度)和干燥。让仔猪自由饮服下列配方溶液: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常水1000毫升。为防止继发感染,对2周龄以下的仔猪,可适当应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如用氯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每天2次。
预防乳猪发生腹泻,最重要是对猪场实行严格的综合性防疫 措施,包括:及时清粪保持圈舍卫生;定期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执行严格的出入场制度,切断传染途径;施行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猪体的免疫能力。除此以外,在配制乳猪料时可采取以下7个措施来预防乳猪腹泻:
(1)乳猪饲料中要少用豆粕等植物性蛋白饲料,而要添加一定量的鱼粉、血浆蛋白粉、肉粉等易于消化吸收的动物性蛋白饲料。
(2)维生素E和维生素C具有抗应激作用,在乳猪料中维生素E的用量可以增加到需要量的5-10倍。
(3)乳猪体内缺乏淀粉酶,对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消化能力较低,因此乳猪料中要添加乳清粉,乳清粉中所含的乳糖可以被乳猪直接吸收转化为能量,同时乳清粉分解后产生的乳酸能增加乳猪胃液的酸度,有利于提高乳猪的消化能力。
(4)可在乳猪料中直接添加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α-聚糖酶、脂肪酶;复合酶如资源复合酶等。
(5)在乳猪料中添加有机酸如富马酸、柠檬酸、复合酸化剂、资源速酸酶等,可提高乳猪胃液的酸度,以提高乳猪对饲料的消化率。
(6)可在乳猪料中添加益生素。益生素是一类生物制剂,它利于乳猪消化道中有益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从而预防乳猪腹泻。
(7)可直接在乳猪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四环素类的抗生素,如猪爱胖、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8)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疫苗。
二、仔猪水肿病的防治
猪水肿病也叫肠毒血症,是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且流行广泛。该病由特殊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仔猪机体吸收后引起。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完全停食,口流白沫,心跳急速,呼吸起初快而浅,后来慢而深。病猪肌肉震颤抽搐,叫声嘶哑,四肢划动作游泳状,行走时四肢无力、摇摆不稳,站立时背部弓起、发抖。体表某些部位的水肿是本病的特征,水肿常见于眼睑、头盖部、颊部、有时波及到颈部和腹部皮下。
剖检:主要见胃大弯和賁门部水肿,水肿发生在肌肉层和粘膜之间,切面呈胶冻样。胃底部及小肠有弥漫性出血。结肠系膜及大肠壁也发生水肿。淋巴水肿、充血、出血。脑水肿,头部、眼睑皮下水肿,呈胶冻样。发病率虽不很高,但死亡率很高。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常限于某些猪场和某些窝仔猪,一般不广泛传播,在发病猪场中的发病率约为10-35%,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生长快、体况健壮的仔猪最为常见。
饲料和饲养方法的改变;日粮蛋白质浓度过高;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的不足;气候变化、阴雨潮湿等应激因素是诱发本病的原因。
因本病病因复杂,应采取以下综合性预防措施来降低发病率。
(1)不要从有病地区购进新猪。邻近猪场发生该病时,要及时做好防疫消毒工作,防止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侵入。
(2)仔猪断奶时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品种和饲养方法,要减少饲料喂量,以后逐渐增加至足量,避免应激现象的发生,是预防水肿病的关键。
(3)降低饲料蛋白质,提高纤维素含量,在饲料中合理添加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日粮硒保持0.3-0.4mg/kg水平,VE保持150-200mg/kg水平。
(4)饲料中添加2%的酸能有效预防本病。有机酸一可增加仔猪胃液的酸度,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提高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二能抑制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有害肠道菌的孳生,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保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以预防水肿病的发生。
(5)在发生本病的猪场,可在仔猪料中按
a、猪爱胖400克/吨料,连喂5天;
b、每公斤体重5-20毫克添加土霉素碱,每日一次,连服5日,以预防本病的发生。乳酸菌(益生素)制剂也有预防功效。
(6)病猪一般用抗菌素口服以抑制肠道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用盐类泻剂排除肠道内的细菌;用葡萄糖、氯化钙、甘露醇等药物静脉注射,安钠加皮下注射、利尿素口服,以强心、利尿、解毒,有一定的疗效。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
a、25万IU/ml的卡那霉素2ml、5%碳酸氢钠30ml、25%葡萄糖4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每日两次。同时腹腔注射10%的磺铵嘧啶10ml,将芒硝20g、土霉素片50mg/kg体重同时灌服,一日一次。
b、庆福0.3ml/kg体重或消肿王0.2ml/kg体重或复方治菌璜0.3ml/kg体重肌肉注射,一日两次,连续三天。同时内服纯土霉素碱40mg/kg体重,每日一次,连服5日。每头猪一次肌肉注射亚硒酸钠VE针剂3-4ml/头。
同时按每公斤体重40毫克内服纯土霉素碱,每日一次,连服5天。
三、猪群互相咬斗及预防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斗的现象逐渐增加,特别在早期断奶的猪群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该现象在育肥猪群很少见。根据资料报导,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斗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有些猪还咬耳朵。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时间,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处理,可引起伤口感染。这种感染可引发局部炎症和组织坏死,降低胴体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猪群咬尾、咬耳发生原因很多,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营养因素:在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依靠饲料的供应,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斗。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铁、铜、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均可导致咬斗的发生。在市场销售不景气的情况下,有些猪场过于限制饲料的成本,导致饲料质量不能满足猪群发育的需求,就可能引发猪群的咬斗。
(2)环境因素:猪舍内环境卫生条件差,有害气体如氨、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浓度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速度降低使猪群产生不适或休息不好均能导致猪群发生啃咬。在恶劣的环境中,光线过强也是一种应激,促使猪群发生恶癖症。
(3)管理因素:饲养密度过大,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发生冲突,为争夺采食和饮水的位置互相咬斗。一栏猪体重大小悬殊太大,体重小、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就会引起所有猪都去咬。饲槽不够或饮水量不足,往往会引起咬斗的暴发。
(4)疾病因素:外寄生虫可成为附加应激而起作用。外寄生虫对皮肤刺激引起猪只烦躁不安,在舍内墙壁和栏杠上磨擦,出现外伤,引起其他猪只啃咬。体内寄生虫:如蛔虫在体内作用,也可出现咬尾现象,要及时驱虫。猪贫血、尾尖坏死也可诱发猪只咬尾咬耳的恶癖,除此之外还可见咬肋及其他部位,如咬蹄、腿、颈和跗关节。
(5)排序咬斗:为充分利用猪栏设备而并栏饲养,并栏后,原有猪群的社会秩序被破坏(如二栏仔猪合并存在两个第一位序),需建立新的秩序。尤其在吃食、睡觉为排序而咬斗,一旦新的秩序建立后,就会静下来。
预防猪群咬斗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满足猪的营养需要,饲喂全价饲料。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
(2)合理组群,要将品种、体重、体质和采食量等相近的猪放在同圈饲养。
(3)饲养密度要适当,要保证每头猪有足够的占地面积,如3-4个月的猪,占栏面积应为0.5-0.6平方米。
(4)环境要求要有良好的通风、保温、防潮及适当的光照设施,以保证舍内卫生干燥、通风良好。
(5)仔猪断尾:可在出生后1-2天对仔猪进行断尾。据资料报导,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25%,而未断尾的发生率为6.86%,相差27倍。方法:用钢丝钳子在距尾根三分之一处连续钳两钳,距离为0.4厘米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将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约10天,以后部分即可脱掉。此法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很好。
(6)被咬的猪只要及时处理:用0.1%高锰酸钾冲洗消毒,并涂上碘酒或氯化亚铁溶液,防止化脓。对咬伤严重的 可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关动物:猪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