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蛋鸭圈养技术
随着绍兴鸭、金定鸭等高产品种及饲养技术的推广,蛋鸭集约化养殖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北方地区由于对本地蛋鸭品种缺乏选育利用及配套技术研究,尚没有系统的蛋鸭养殖技术,蛋鸭规模养殖主要沿用南方地区的饲养技术,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养殖过程中出现适应性差、产蛋不稳定等问题。近几年,我们开展微山麻鸭保护和选育技术研究,总结推广微山麻鸭养殖经验,取得显著成效。
一、圈舍基本要求
北方地区季节明显,年温差及日温差大,特别是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与北方相比,南方地区暖热、湿润,温差相对小。因此,在圈舍建筑上南方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北方建筑要求最好坐北朝南,密闭程度高,既要注重通风透气,又要便于采取增温保温措施。
二、做好育雏前期温度、湿度调节
1.雏鸭气管黏膜生长和卵黄吸收特点。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依靠黏膜纤毛的摆动和附着的水份,有湿润、清洁进入肺空气的作用,又是通过蒸发散热调节体温的重要部位。刚出壳的雏鸭,其气管表面黏膜发育不全,纤毛稀少,保湿能力弱,清洁、排除空气中异物的能力低,水分易散失。随着生长发育,到第2周黏膜纤毛逐渐布满表面,功能才逐步趋于完善。出壳后的雏鸭腹内卵黄囊中还残留部分卵黄,消化吸收需3~5天,可为育雏初期的雏鸭提供营养,在出壳后24小时内不需喂食。鸭只的正常体温是41.5~42.5℃,雏鸭羽毛稀短,单位体表面积大,初生雏鸭体温比成鸭低2℃左右,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抗寒防热的能力较差,要到15日龄后才能调节自身体温。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饮水,可促进卵黄的吸收,增强雏鸭体质和抗病能力,提高成活率。
2.育雏期温度、湿度和通风管理。根据雏鸭的生理特点,北方地区育雏第1周,舍内要创造稳定适宜的温湿度,鸭背高处的温度一般为:
(1)1~7日龄。34~32℃,相对湿度为65%~75%,若舍内湿度达不到,应保证充足的饮水。温度调节要“以鸭试温”,以雏鸭不打堆,休息时分布均匀为准。若舍内温度低或温度变化幅度大,会使卵黄吸收不良,降低雏鸭抵抗力,易引发细菌性疾病。较高的湿度,可保持雏鸭气管黏膜湿润,维持黏膜的正常发育,同时可避免室内粉尘飞扬。若舍内湿度低,则雏鸭易脱水,表现为鸭喙、脚趾干瘪,影响生长;过分干燥,雏鸭气管黏膜水分蒸发快,粘膜干燥,影响纤毛发育,且舍内尘埃易飞扬,刺激雏鸭呼吸道,诱发呼吸道疾病。但是,育雏温湿度不可太高,过高则育雏取暖费用高,雏鸭散热困难,采食下降,影响生长,严重的体温升高可引起中暑死亡。因此,北方地区蛋鸭育雏第1周要注重保温保湿工作,特别在冬季,育雏舍要封闭,防贼风。育雏前期雏鸭虽然呼吸代谢强度大,由于吃料少,排泄量不多,有害气体产生少,管理上要以保温为主、通风为辅,多采取定时短时间通风换气,保持舍内温湿度稳定。
(2)第二周及以后.应逐步降低温湿度,舍内鸭背高处的温度一般为:8~14日龄31℃~29℃,以后每周降低2~3℃,舍内相对湿度降为55%~65%。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雏鸭体温调节机能逐步完善,气管黏膜的保护功能逐渐增强。这一阶段,雏鸭体重增长迅速,呼吸量加大,排泄量增加,粉尘增多,舍内粪污发酵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大,不及时排除会刺激眼、鼻和呼吸道,诱发生呼吸道病。在通风与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上,逐步转变为以通风为主、保温为辅,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三、确保5周龄体重达标
蛋鸭早期生长速度快,5周末的体重约为出生重的12倍。5周龄体重与产蛋期各主要性能指标呈正相关,即5周龄体重越高,各产蛋性能指标越高,北方地区最好达到标准体重的110%为佳。这一阶段蛋鸭对饲料蛋白质具有较高的需求和较好的利用效率,所以在饲料配合时应给予较高蛋白质水平,提供全价配合饲料。在进雏时,将强弱雏分开饲养,对于病弱雏要及时淘汰,提高鸭群的整齐度。同时,要做好光照、采食、饮水管理,以确保达到目标体重。
四、注重产蛋前期管理
产蛋前期蛋鸭身体承担产蛋和生长双重任务,到35周龄时身体才发育成熟,体重基本达到顶点。产蛋前期的重点是密切关注产蛋率、蛋重上升趋势,适时调整饲喂量或饲料质量,促进产蛋率快速升到高峰,蛋重达到标准。
1.合理确定蛋白能量比。蛋鸭以能为食,并对能量保持相对稳定的需要量。能量的需要主要取决于体重的大小、环境温度的高低、产蛋率的高低及蛋重大小,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相对能量的需要量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小。北方地区不同季节气温相差很大,同一固定配方的日粮不同季节采食量变化大,会出现其他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或过量的问题,从而影响产蛋性能和经济效益。因此,不同季节就需要对饲料配方进行调整,根据环境温度不同调整蛋白能量比,保持为蛋鸭提供充足、全面和平衡的营养。成年鸭适宜的环境温度为5~27℃,产蛋鸭最适宜的温度是13~20℃,此时产蛋率和饲料转化率最好,适宜的蛋能比为15~17克/兆焦,北方地区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达到最佳生产性能。
蛋鸭具有很强的耐粗饲能力,对日粮中能量水平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南北方饲料原料供应情况不同,北方地区自配料养殖户应根据条件就近选择饲料原料,降低养殖成本,不可沿用南方的饲料配方。正常情况下,产蛋上升阶段,蛋鸭体重应维持不变或落有增加,体重出现较大幅度地增加或下降,说明饲料有问题。体重增加过多,可维持当前饲喂量或稍微降低能量水平,随着产蛋率的升高,体重达到正常后,再适当调整营养水平。这一阶段绝不可使体重下降,若体重下降,应及时分析原因,增加能量,否则,蛋鸭会产蛋疲乏、体质下降,引起产蛋率上升缓慢或产蛋高峰维持时间短等问题。
2.科学调整饲料能量水平。据报道禽类的产蛋率受代谢能的影响不大,平均蛋重随代谢能的提高而显著增加。而在实际生产中,产蛋初期随着能量饲料的增加,蛋重呈增加趋势,蛋壳质量也好转,产蛋率增加更为明显,低能量水平日粮增加能量饲料,产蛋率增加效果更为显著。当能量饲料添加到一定量后,产蛋率增加的趋势逐步减弱。能量决定产蛋率,产蛋期饲料能量水平一般为11.30~10.88兆焦/千克,如果产蛋率高低波动,甚至出现下降,应首先想到饲料能量供应是否存在问题,查看饲料配方是否稳定或饲料原料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及时调整,适当补充油脂如鱼肝油,恢复效果很好。
3.科学调整饲料蛋白水平。当日粮能量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鸭群就能维持一定的产蛋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蛋重逐渐增大,而鸭群产蛋率上升不明显。蛋白决定蛋重,产蛋期适宜的日粮蛋白质水平约为17%~19%,若蛋重增势慢、蛋重波动或蛋内容物稀薄,说明饲料蛋白质水平低,应提高蛋白饲料用量或使用优质蛋白。在提高蛋白质水平时,要进行成本核算,过高则盈利减少。
4.严格控制产蛋期光照。初产期光照时间应逐渐增加,人工补充光照应在自然光照的基础上每次增加0.5~1小时,每隔7天增加1次,直到每天光照时间达到16小时。补光采用每天早晚2次进行,一般早晨5点开灯至日出熄灯,傍晚日落开灯至21点熄灯。有条件的养鸭户可安装自动控制仪器,做到自动开关灯。光照时间稳定后,不得随意增减,阴雨天气,白天也要开灯,这是保证达到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照明用25瓦或40瓦一盏的灯泡较好,高度离地2米,均匀分布,每平方米鸭舍2瓦,以便使光线照射均匀。灯泡最好安装灯罩,应经常擦拭,保持光照强度。这一点在北方养殖蛋鸭多数被忽视。如果夜晚通宵弱光照明,应备好应激灯照明灯。夜晚突然停电和其他小动物窜入鸭舍,都会惊扰鸭群,导致相互践踏损伤,引发卵黄腹膜炎。
5.预防产蛋鸭“湿毛”症。冬季由于北方地区寒冷,鸭舍都进行了封闭。由于鸭舍内外温、湿度差大,舍内湿气极易侵入鸭羽毛深处,舍顶部的冷凝水也会滴到鸭身上,不易蒸发,多雾天气更不易及时晾干,出现“湿毛”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体质弱、营养不良的鸭群。“湿毛”鸭羽毛油性丧失,保温能力差,身体湿冷,能量消耗大,体质迅速下降,2天后开始减产。在放鸭活动时,不愿下水,下水后水易浸湿羽毛,严重的出现“沉水”现象。北方建设鸭舍时,舍顶内壁应铺设一层无滴膜,防止水雾凝结。冬季管理要通风、保温兼顾,保持垫料干爽,每天定时在舍内轻赶鸭群作转圈运动,进行“噪鸭”,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提高鸭只的御寒能力。在放鸭出圈活动时,要把门窗或鸭舍四周圈围的塑料布全部打开,排除舍内湿浊空气。发生“湿毛”情况,应停止放鸭洗浴,及时加喂鱼肝油、电解多维及预防性药物。加强鸭舍通风,更换垫料,保持鸭体清洁,多放少关,防止贼风,等毛片晾干疏匀后再下水洗浴。
相关动物:鸭,蛋鸭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