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下塘的十个技术要点
鱼苗下塘是鱼苗培育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鱼苗由于身体纤弱,对天气、水温、水质、敌害清除及放养时的操作等要求严格,养鱼者稍微疏忽,轻则造成鱼苗不同程度的死亡,重则整个养殖过程全部失败。为此笔者将鱼苗下塘技术要点概括为十个方面,以供参考。
一、检查清塘效果。鱼苗下塘前1-2天要用密眼网拉几次空塘,主要检查池塘中是否有敌害生物。如发现野杂鱼、蛙卵、蝌蚪、水生昆虫等敌害,应重新清塘。同时拉网还可使堆积在池底剩余的清塘药物充分溶解,以防危害鱼苗。
二、检查池塘中的残留药物。如药物毒性尚未完全消失,可能导致下塘鱼苗中毒死亡。检查方法是:1.取半桶底层水,将鱼苗放入底层水中试验,或将鱼苗置于池塘内的小网箱中,观察8-12小时,以确定鱼苗能否入池。2.经生石灰清塘的可测定池水的酸碱度,如pH值在8.5以下,说明毒性已消失,可放鱼苗。3.观察池水,如有水蚤存在,则表明毒性已消失。
三、检查池水的肥度。主要是根据水色、透明度和饵料生物的丰歉来判断。鱼苗下塘时池水以灰白色、黄绿色或淡黄色,透明度30—35厘米,每升水含轮虫10000个左右,生物量20-30毫克/升为好。池水肥度不够,鱼苗会因缺少饵料而生长不好,应立即在向阳的池角堆肥或泼洒腐熟的粪浆以培肥水质。发现水质太肥时,应先加适量清水冲稀后再放鱼。如池塘施基肥过早,轮虫高峰已过,池水中产生过量的大型浮游动物如水蚤,抑制鱼苗适口的小型浮游动物繁殖,干扰鱼苗的活动与摄食,可用O.3-O.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1-2天后可放鱼苗,或每亩放养13厘米以上的鳙鱼种300-400尾吃掉大型浮游动物。同时还可根据鳙在黎明前浮头轻重来判断池水肥度是否适宜,但在放养鱼苗前应将鳙全部捕出。
四、及时下塘。鱼苗孵出4—5天,可见两个眼点,一个腰点,在水中能正常平游时,应及时过数下塘。入池过早,鱼苗太嫩,容易沉入底泥造成死亡,过迟则影响鱼苗生长,成活率低。
五、放养规格应该一致。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应品种相同,规格一致,并一次放足,以免发生大鱼压制或吃食小鱼及出现规格不齐的现象。
六、调节水温。鱼苗下塘时,池水与装鱼苗容器的温差不能超过±3℃。如果温差过大,就应允逐渐调整,鱼苗适应后再下塘。如用塑料袋充氧运输的鱼苗,应先将塑料袋开口,缓慢放入预先安置在鱼池中的网箱内,待池内水温与袋内一致,让池水与袋内的水逐渐混合,过20分钟后再将鱼苗连水一起缓慢倒入网箱内,以此调节温差和鱼苗对袋内气压的适应即“缓苗”。如将鱼苗从袋中直接倒入池中,往往鱼苗死亡率极高。
七、应鱼苗饱食后再下塘。鱼苗下塘前可喂一次蛋黄,每10万尾鱼苗喂蛋黄一个。方法是将鸡蛋或鸭蛋充分煮熟,取出蛋黄,用双层纱布包住在水中揉成蛋黄水泼给鱼苗吃,也可投喂饲料酵母或轮虫。坚持鱼苗饱食下塘,其成活率明显提高。
八、选择适宜的放养时间、地点和方法。鱼苗放养应尽量选择晴天的中午或下午,此时水温高,溶氧充足,有利于鱼苗下塘后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应避免阴雨大风天气或夜间入池。有风天则应在深水处的上风头放苗,以免在下风头鱼苗被风浪吹到池边或压到池底造成大批死亡。放苗时应将盛鱼苗的容器缓慢倾斜于水中,紧贴水面让鱼苗慢慢游出或将盛苗容器缓缓向后拉出,不可将鱼苗猛然倒入池中。另外鱼苗入池后不要马上离开,要等鱼苗散开游入池中再离去。如发现鱼苗密集成团,要用水滴轻轻泼洒,使其散开游入池中。
九、池水深度合适。要求池水以40-50厘米深为好,这样经日晒水温易提高,光照充足,水质易培肥,饵料生物繁殖快,有利于鱼苗快速生长。
十、放养密度适宜。鱼苗育成乌仔分池,一般亩放鲢鳙鱼苗20-25万尾或草鱼、青鱼、鲤鱼苗15-20万尾;如鱼苗育成夏花分池,则每亩放鲢鳙鱼1O—15万尾、或草鱼、青鱼8-10万尾。
相关动物:鱼苗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