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无公害养殖方式及鸭场环境要求

浏览:64

无公害畜禽健康养殖是一项复杂的行政执法兼技术服务的社会系统过程,要加强领导,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管理、监督的良好氛嗣,才能更好地组织、落实、发展无公害产品生产。

无公害养殖是指在养殖过程中既要保证蛋鸭的正常生长又要实现环保不能给环境带来污染,。蛋鸭场的产地环境是蛋鸭无公害生产的必备条件。实现无公害生产所要控制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有毒有害物质、病原微生物、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一、鸭场外部环境的基本要求

要使蛋鸭达到无公害生产的标准,必须正确选址,认真考察周边环境,所处位置应该达到以下条件:周围3千米范围内没有大型化工厂、矿场、畜牧场和屠宰场等;距离公路干线、村镇居民点1千米以上;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电力方便。此外,最好选择通风透气良好、排水方便的地块,土壤最好为自净能力强的砂壤土。

二、鸭场内部环境的基本要求

鸭场内部布局合理,利于防止疫病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1. 饲料生产区(库房)、办公(生活)区、养殖区、粪污堆积处理区分开,中间设隔离墙或绿化带,粪污堆积处理区与养殖区的距离应不少于150米。

2. 污道和净道分开,即运送饲料和清理粪便的道路分开,不能交叉。

3. 养殖区内,种鸭舍、孵化室、育雏舍、育成舍、商品成鸭舍之间应分开,并保持适当距离,彼此相距15米以上。

4. 鸭舍的布局一般为:消毒更衣室—成鸭舍—育成鸭舍—育雏鸭舍,育雏鸭舍在主风向的上风头。

5. 鸭舍、运动场、水场组成一个完整的鸭生活单元(或称养殖单元),面积的大致比例是1∶3∶2,运动场要有15~30°的坡度。

三、蛋鸭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

雏鸭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御寒能力差,育雏期间要注意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参考温度为:1周龄内30~32℃,2~4周龄每周降低2~3℃。若雏鸭有规律地吃食、饮水、排便和休息,说明温度正常。育雏期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5%~65%,光照时间1周龄内保持为23~24小时,以后每周减少2小时,直至减到14小时为止。蛋鸭为水禽,喜欢游泳,但圈舍不能潮湿,垫草必须干燥。雏鸭出壳3天后,可陆续下水游泳,但时间不能过长。

四、场区环境控制

空气质量主要受空气污染物含量的影响,空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或动物活动过程以及自然现象产生,排入大气而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烟尘和飞灰,以及附在其上的病原微生物,按其颗粒大小分为飘尘(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蛋鸭场的空气环境分3个区域:缓冲区(指场区周边向外延伸500米范围内的区域)、场区(指运动场和水场区域)和舍区(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恶臭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等气溶胶状态污染物等的指标,都要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的要求。

鸭舍的空气环境控制主要指控制空气污染物的含量,一方面受鸭舍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养鸭过程自身产生的污染。在控制和消除污染的同时,必须保证鸭舍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

1.控制和消除鸭舍的有害气体。基本思路是杜绝或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有害气体一旦产生则应设法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具体方法如下:

①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粪便中的硫化氢、氨气在鸭舍内的溢出量。 ②加强通风换气,把鸭舍内的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气体排出舍外。

③在鸭的饲料中加入益生素类活菌制剂,减少粪便中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量。

2.控制和消除空气中的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基本思路是减少颗粒物的产生,颗粒物一旦产生则尽量消除。具体方法如下:

①加工饲料、取暖和清理卫生等各项活动尽量减少灰尘、烟尘等颗粒物的产生,因为病原微生物一般附着在空气颗粒物的表面,有些颗粒物还能引起部分蛋鸭过敏。

②进行鸭舍除尘,方法包括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式除尘和静电除尘等。

③在鸭场周围及其运动场进行绿化造林。树木不仅吸附尘土,而且能够降低鸭场整个区域的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氧气量。


相关动物:鸭,蛋鸭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