鲴鱼人工繁殖技术
鲴鱼为鲴科鱼类的总称,是普遍分布于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的一种中小型食用鱼,主要有细鳞斜颌鲴、圆吻鲴、黄尾鲴和银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充分利用水域中的有机碎屑和附生藻类。鲴鱼适应性强,生长快,易捕捞。其含肉量高(内脏仅占体重的8%~12%),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近年来,鲴鱼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扬。因此,研究总结鲴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继而开展鲴鱼的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鲴鱼人工繁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亲鱼选择
可在冬季或翌年早春进行,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2冬龄以上。银鲴亲鱼体重在100克以上,黄尾鲴和细鳞斜颌鲴亲鱼体重在500克以上,圆吻鲴亲鱼体重在600克以上。此规格的鱼排卵量均在10万粒左右。一般性成熟但个体较小的亲鱼,卵粒质量差,导致受精率低、孵化率低。
二、亲鱼培育
亲鱼可单养、混养。单养以每亩放养300尾左右,混养以每亩放养100万左右为宜。亲鱼培育池在开春后每天每亩平均施放发酵粪肥50公斤,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30厘米之间,每天每尾喂豆浆、糠麸等8克~10克。每半月冲水1次,保持水质肥、嫩、爽。鲴鱼性急躁,为适应人工繁殖操作,减少死亡,每年秋、春应定期拉网锻炼几次。经过锻炼的亲鱼,在催产时拉网不会造成惊吓跳跃而受伤。
三、雌雄鉴别
非繁殖季节肉眼即能鉴别,雄鱼头部、鳃盖、胸鳍和鳞片上有白色追星出现,体表比雌鱼粗糙,轻压腹部能挤出乳白色精液。雌鱼则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压感松软,若用挖卵器取卵检查,卵粒大小均匀,容易分开,这就是已达性成熟的标志,可以进行人工催产。
四、人工催产
每年4月下旬~5月初,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即可进行人工催产。催产适宜水温18℃~27℃,最适水温20℃~25℃。水温高达28℃以上时,受精率和孵化率都会降低,亲鱼死亡率也较高。常用的催产药物中,以鲤鱼脑下垂体(PG)效果最佳。采用一次注射法,进行胸腔注射,剂量雌亲鱼以PG2毫克/公斤~3毫克/公斤为宜,雄鱼减半。注射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让其自然产卵受精。在18℃~20℃水温条件下,10小时~12小时产卵;水温21℃~24℃条件下,10小时~12小时产卵;水温21℃~24℃,9小时左右产卵;水温25℃~27℃,6小时~8小时即能产卵。一旦发现亲鱼发情产卵,每立方米水体及时泼黄泥浆水1公斤(10公斤水加1公斤黄泥),使其自行脱粘。20分钟~30分钟后不断加入新水,以收集受精卵。脱粘后的受精卵即可移入孵化缸或环道中流水孵化。
五、人工孵化
每立方米水体放受精卵70万粒~80万粒,先用亚甲基蓝溶液浸浴8分钟~10分钟,以防霉病。然后打开进水阀门,进行流水孵化。由于鲴鱼受精卵较小,并经人工脱粘,其表面附有泥沙,卵比重较大,为此孵化时的水流速度要求较大,以看到受精卵粒随水流上下翻动为宜。孵化用水一定要经纱窗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和其他杂质进入。孵化的适宜水温为20℃~28℃,水温高于30℃,虽能孵化出苗,但多为畸形;水温低于15℃,胚胎发育至原肠期,则停止不前。在22℃~25℃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40小时左右可脱膜出苗。刚脱膜的稚鱼,比家鱼苗小、嫩弱,无游泳能力,只能随水流上下漂浮。当稚鱼出现鳔且能平游时,需降低水流速,以减少稚鱼体能消耗。脱膜3天~4天后,当稚鱼的肠管和咽喉接通后,并可主动开口摄食时,鱼苗即可下池培育。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