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禽流感为何不能完全依赖疫苗?
禽流感是近20年来对我国养禽业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但防控禽流感不能完全依赖疫苗。
■ 禽流感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致病协同作用
1998年以来禽流感(H9N2亚型)的流行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各种日龄的鸡都易感,临床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差异,但经济损失都很大。产蛋鸡产蛋下降10%~60%或绝产,肉鸡和育雏或育成鸡死淘率10%~80%不等。
当前国内H9亚型禽流感流行趋势是与其他病原体的致病协同作用,如禽大肠杆菌、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以及其它各种免疫抑制病原体。比如H9亚型AIV与IBV的致病协同作用,死亡鸡呈现特征性病变是支气管形成栓塞。
H9N2病毒作为内部基因的供体,在形成新出现的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中起重要作用,比如2010年发现的H5N2亚型、2013年发现的H7N9亚型和H10N8亚型(编者语:这充分证明H9N2为禽流感病毒的“母病毒”)。
■ 疫苗的使用应作为最后一道防线
在过去50多年中人类在防控NAI方面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1959~2008年间全球共发生25次HPAI流行(H5发生10次,H7发生15次),其中1959~1994发生14次,1995~2008发生11次。除亚洲H5N1HPAI外,均在较短时间扑灭或根除,未扩散到大范围形成大流行,每一次流行中的病毒均为同一基因型,未发生明显的抗原变异。
日本、中国香港、马来西亚、韩国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H5N1采取的是扑灭的策略,通过几次的发生-扑灭-再发生-再扑灭,目前已无病例发生。泰国是采取监测-净化-根除的策略,家禽爆发下降,2007年起已无人感染病例。中国、越南、埃及、印尼等国则主要依赖疫苗,采取大规模或地毯式疫苗免疫的策略,结果是家禽常在地方流行,人类感染无下降趋势。H5N1亚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赶不上病毒变异速度,尽管我们有成熟的反向遗传技术。
所以,FAO对H5N1病毒地方流行国家使用疫苗防控的观点是:
1、使用疫苗是合理的,有助于防控,但不是万应灵药;
2、疫苗免疫是很多防控措施中的一种,这些措施一起使用可降低感染风险;
3、完整的防控措施应包括: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发生疫情时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的限制,扑杀销毁感染动物,疫点隔离、封锁和消毒,谨慎使用疫苗等。
在我国,有很多人存在“手中有苗,心中不慌”、“一针(疫苗)定天下”的错误观念,这违背了传染病防控的最基本原则:必须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畜群免疫状态三个环节上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控制流行。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应该是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而不是第一道防线。
■ 科学防控禽流感策略
根据OIE法典的规定,半个多世纪来全世界防控H5和H7HPAI的经验,和OIE/WHO/FAO防控亚洲H5N1禽流感的技术指南,应对NAI的防控策略应包括:
3.1 建立完善而有效的NAI监测系统,在整个生产、销售和加工链应包括报告可疑病例的早期警报系统,对NAI感染和疾病进行检测和爆发调查。
禽流感监测分3种,一是临床监测。目的是在群体水平检测NAI临床症状。往往很重视大规模血清学筛检的诊断价值,而低估了临床监测的重要作用;二是病毒学监测。目的是监管风险群体、确认临床可疑病例、追踪血清阳性结果、早期检出NAI感染;三是血清监测。目的是检测NAIV抗体,抗体阳性的原因,①NAIV自然感染,②NAI疫苗免疫,③来自上述两种情况的母源抗体,④试验不够特异造成假阳性。
3.2 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处置任何NAI感染爆发,包括家禽及其产品流通的限制,扑杀销毁感染家禽,疫点隔离、封锁和消毒等措施。
3.3 强化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第一的现代化健康养殖观念,把养殖区域内合适的载畜量、养殖模式、单种饲养等纳入生物安全的规划设计中。
3.4 科学合理使用疫苗。完全依赖疫苗的防控策略已被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是失败的策略。①只有在NAI变为常在性地方流行时才允许使用疫苗,在流行早期应坚决实施扑灭政策,严禁使用任何疫苗;②把疫苗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在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方面设防线。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