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典型案例,分析猪场如何通过生产记录”破解“猪群生产与健康问题?
这几年,中国的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有不少地方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获得很大改进。以下我想通过几个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生产数据,为我们解决生产问题、诊断疾病提供一些帮助。
一、猪群生产与健康问题处理的困惑
当死亡率还不高,母猪还没有什么流产时,很多猪场就开始困惑了,我的猪群有问题吗?大猪平常有些咳嗽,但我们的猪群存在有隐含问题吗,将来会爆发疾病吗?我和谁比我并不好或者好,用什么指标来作对比,年平均配种分娩率吗?如果有问题,我的猪群是什么问题?因为解决一头猪的问题很简单,而我们往往面临的是解决一个群体的问题。现在发生的主要问题对我们以后监控、采取的处理方法、解决措施,是很重要的指标。
1、个体和群体的关系
猪场的疾病发生,无论是否只见到一头猪发病,但我们要意识到,当你看到那几头猪发病时,往往发病的已经不仅仅是那几头猪了。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冰山”理论。
(1)“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流行病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在群体状态下,我们可以把猪群分为5个状态(图1):
①死亡——我们能看见的死亡的猪只,其实这只是浮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
②重症——我们能看见的重症濒临死亡的猪只,这是隐隐约约浮在“海平面”上可以看见的。
③轻症——我们似乎能看见又似乎看不见症状的那些猪只,比如只是采食量减少。
④无症感染——已经感染,但是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的猪,这些猪已经严重地受那些重症或轻症、正在散毒的猪的影响,这部分猪群在“海平面”下占相当的一部分。
⑤无感染接触——还没有接触病原体的那些猪。
要想清楚群体状态下猪病的控制,我们就必需清楚”冰山”理论中的观点。我们眼睛能看见的有问题的猪,仅仅是露在“海平面”上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在面对疾病的时候不能太强调病理,我们解剖后发现混合感染的猪可能很多,但是主要的病症并不复杂。其实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有办法处理的是那些轻症、无症感染、未感染的猪群。
一种疾病在一个猪群里什么时侯发生、什么时侯感染?易感动物究竟处于什么阶段被感染的?如大肠杆菌、链球菌可能在产房就感染了,因为母源抗体对此类病原不起作用。已经被感染,刚刚发病,露出“冰山”尖的那个时期又是几周龄呢?在什么年龄段?某个疾病的潜伏期是多长?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感染+反应期二潜伏期。
其实猪病很简单,问5个问题就可以了,但难就难在问哪5个问题。例如问猪场保育猪有下痢吗?一半以上的猪场会回答有下痢。临床症状是非常容易看见的,有1头猪下痢也会回答有下痢,但实际我们应该问:下痢是我们这次疾情的主要临床症状吗?
(2)流行病三角
当猪群发病,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到底送几头猪的病科去化验才能代表猪场此次疫情的主要问题呢?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猪都杀了,所以我们必需运用“流行病三角”来处理这个问题。
①定义“疾病”。包括大体病变及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是否发烧?有没有死亡?死亡率是多少?等等
②定义“群体”。要清楚发病的或者说易感群体是哪些?
③定义“时限”。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是多久?在猪场流行的时间是多久?
要判定猪场到底是什么疾病不能仅仅靠实验室的诊断,一定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来判断,疾病并非随机发生的。
真正科学的态度,并不是你收集到的病料是多少,而是你要抽样,定义这个疾病的易感群体、主要症状以及它的流行时限。并不是你抽检到的病料里有链球菌,这次疫情就是链球菌了。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2、如何界定猪只正常的状态
根据临床症状、组织化学、病理、微生物学等,疾病的状态我们是可以定义的。但是很多猪场猪只正常的状态却很难去定义,正常的日增重应该是多少?肥育期的平均日增重6509,这个猪群有病吗?正常的饲料转化率应该是多少?等等。猪群的正常状态如何定义,由谁来定义呢?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说,猪场的生产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无法代替的作用。
二、准确的生产记录数据是关键
要想运用流行病学原理通过个体去发现群体潜在的疾病,要想了解自己猪场的正常状态,都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准确的生产记录数据。
通过准确的生产记录数据,我们能够科学准确地判断猪群的健康状态,提前发现问题,预测未来的变化;检测生产过程的稳定程度;与其他的猪场数据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猪场与其他猪场的主要差距。
1、利用生产纪录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
(1)发现、界定问题
是什么问题?是多少?
用哪个指标?如何定义?取哪个/多少个时段?
(2)诊断
可能的疾病有哪些?
用哪个指标?如何定义?取哪个/多少个时段?
(3)措施及预后
做哪些处理?哪些场/猪?
用哪个指标?如何定义?取哪个/多少个时段,
2、案例一:发现隐含的问题
通过谷物协会这几年的猪场网上场间对比,发现多数猪场的配种分娩率太低,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2500头寄出母猪的场,分娩率差1%,一年的纯利润将相差170万元(以2007年9月的市场价格计算),非生产天数每增加一天会增加33元成本(2001年的仿真模型计算)。同时,由于配种妊娠舍过度拥挤,驱赶应激增加,而加剧了健康问题。
分娩率为什么上不去呢?2001年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就是分析返情。我们把不发情、流产的母猪分成几个方面:复发情、流产、死亡、淘汰、出售、假孕/空胎,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母猪没有配上,然后就可以解决分娩率的问题。
分析母猪复发情/流产时间,我们把它分成了几个阶段:(1)小于18d;(2)19-23d(归为21d左右正常返情);(3)24-39d(异常返情);(4)40~44d(42天左右正常返情);(5)45—105d(中期返情,假孕/流产);(6)106d后(假孕/流产/早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母猪正常配种后返情大部分是由于管理因素。分析这些问题,查找在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检查过程中,可以控制的操作步骤,制定改进行动方案并实施。应首先制定应该达到的配种分娩率目标(85%以上),不断找出并解决遇到的主要问题。
母猪在配种21d或42d左右正常返情,主要是管理因素造成的,主要与公猪精液处理有关。异常返情、早产/假孕,尤其是两个情期之间返情的猪,则主要与疾病因素有关。
我们要分析配种分娩率,就必须要清楚如下几个概念:
(1)配种。从本情期的第1次配种的日期算起;某个期段。
(2)分娩。在某一个情期第1次配种110d以后,至少有1头活/死仔猪产出,一次分娩。一般来说,小于125d,否则要检查配种日期是否准确。
(3)分娩率。是期间概念,指某个期段(大的猪场可以做到日分娩率,这样更准确)、配种母猪总头数、最后分娩的母猪比例。
因此,我们在分析配种分娩率时,一定要清楚:哪天到哪天的期间?这个期间情期首配多少头?其中首配710d后分娩多少头?返情比例?
以A、B两场为例,A猪场是比较老的一条龙生产,750头母猪,年平均配种分娩率83%;8场2200头母猪,新改进的两点式,年平均配种分娩率也是83%。这两家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的猪场,我们如何发现隐含问题?配种分娩率是猪场的重要指标,但是根本的目的是降低母猪非生产日数,分析返情母猪的构成提供了重要信息。首先要选出正确的监测指标。
(1)周/月配种分娩率?
是选择周还是月配种分娩率作为分析指标,如果是大规模场,最好能做到有日分娩率的记录。
(2)情期首配30d后,返情母猪所占的比例?
返情母猪中,不同时间返情的母猪所占比例不同,经济效益也会相差甚远。
通过对两个猪场生产记录的分析,A场同一情期配种的母猪,配种30d内返情的占40%,30d后返情的占60%;B场,30d后返情的母猪占20%,即虽然两场同时间段的配种分娩成绩相差不大,但返情的情况却太不一样,8场大部分母猪的返情集中在30d内。我们知道,配种母猪主要有三个来源:断奶母猪、新补后备猪、返情母猪。返情母猪恰恰是一个规模化场总无法完成配种目标的原因,而通过精准的生产记录分析,发现两个猪场在生产成本、生产均衡性上都有很大差别。配种30d后的返情母猪所占比例越大,意味着母猪在群的非生产天数增加,生产成本也会增加。
(3)情期首配30d内,B超妊娠检受胎率?
配种的母猪中约20%-30%未能分娩,妊娠失败有如下几种原因。
对于配种后30d内返情母猪所占比例过大的猪场,为了减少经济损失,我们可以使用B超来解决这个问题。配种24—30d时,用B超检查是否妊娠的准确率几乎是100%。
B超妊娠受胎率作为配种目标,可以衡量配种员、配种方法、季节/舍温、公猪、母猪群健康的差异,更准确预测分娩率,从而调整产栏,组织母猪满足周配种目标,极大地节省了咸本和资源。B超妊娠受胎率,也是降低非生产天数的最有效、最及时的办法;对我们淘汰、重配母猪更有信心了。在配种70d后通过B超妊检可以发现胎儿的脊椎,从而帮助判定假孕。
所以说,发现隐含问题是第一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第二步。
3、案例二:诊断——繁殖成绩的时间分布
有10个分场的某养猪公司,有2个集中供精站,配种分娩80%左右,但活产仔数很低。2008年以来,不断改进人工授精各环节的操作方法,至9月,配种分娩成绩不升反降,包括分娩率、产仔数。是什么原因呢?2007年底猪场部分母猪发生流产,当时怀疑是蓝耳病,所以对第一胎母猪场和另外一个母猪场集中实行本场血清感染,并用自己场的血清培育后备猪,只要不是新的蓝耳病进入猪群,再也不会发生集中流产。我们开始调查,发现进入公猪站的24头公猪一次进群,没有做任何处理。疫苗都打了,由于这个场是蓝耳病阳性稳定群,所以怀疑是不是又一次蓝耳病来了。该场一胎母猪是分开饲养并经过培育的,即使公猪在散毒,但母猪已经具有了抵抗力,即使精液里带有病毒也不会导致母猪流产,这是蓝耳病的一个特点。
对该场发生的问题仍然问3个问题:易感群体是多少,这次疾病是什么,影响了多长时间。利用生产记录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
(1)发现、界定问题。是什么问题?是多少?用哪个指标(周配种率,周分娩率,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木乃伊,死胎,弱仔,还是流产)?如何定义?取哪个/多少个时段?
(2)诊断。可能的疾病有哪些?每一个疾病我们要观察什么指标?如何定义?取哪个/多少个时段?
(3)措施及预后。做哪些处理?哪些场/猪?用哪个指标衡量处理的有效性?如何定义?取哪个/多少个时段?
该公司本来的目标是提高产仔数为主,配种分娩率提高5%。用什么指标,如何定义呢?我们列出两个方面:配种周和分娩周。针对配种周我们考察了这几个指标:配种周分娩率、配种周总产仔数、窝产仔数、窝平均死仔数、木乃伊数、弱仔数。为何考察这些指标呢?因为该公司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产仔数。
我们重新分析了生产记录,发现很严重的问题,正好是在我们采取改进措施之后,整个生产体系大部分母猪从2008年第?0个配种周开始,配种分娩率持续降低,从原来的80%降至只有70%左右。发现真正大的变化是配种周分娩的总产仔数急剧降低,弱仔、死胎、木乃伊没有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问题呢?是疾病吗?如果我们怀疑是疾病,那么哪些疾病会影响繁殖成绩呢?在一个猪场最大可能的无非就是这几种病:(1)蓝耳病:主要是造成母猪妊娠中后期流产,死胎、木乃伊增加,但并不影响总产仔数。(2)伪狂犬病:产房的仔猪至少有10%以上有神经症状,中、大猪几乎没有症状,死胎、木乃伊都会增加,流产的母猪不分前后期。(3)细小病毒病:只要胎儿的免疫系统开始形成就不会感染细小病毒(一般是70—75d),因此细小病毒对总产仔数虽有影响,但也只影响有限的几个星期,不会增加死胎数,主要增加木乃伊,细小病毒大部分见于第一胎、第二胎的母猪,并且不会导致流产。(4)可能还有猪瘟、弓形体等引发的流产,要注意鉴别。我们的生产记录分析排除了蓝耳病、伪狂犬及细小病毒,那么会是乙脑吗?有可能。
除了疾病,我们还调查了该猪场还做其他处理吗?有没有额外的其他情况发生(饮水中毒、饲料中毒)?调查后发现,该公司技术部下达的猪瘟全群普防计划漏免,那么是否是慢性猪瘟呢?我们检测了该场猪群全群的猪瘟抗体,没有问题。最后我们调查到,在第11周(2008年3月9-14日)全部猪场接种乙脑苗,1周后全群接种5号苗。假如疫苗有问题,那么在第8-10周配种的母猪,在第11-12周刚好配种3个星期,那么这3周母猪的配种分娩率、总产仔数、活产仔数都会受影响。如果是乙脑苗的问题,前后4~5周所配的母猪处于妊娠早期,或者刚配种,这些都会影响总产仔数,事实上也是,死胎、木乃伊并没有增加。
饲养员反映见到个别脑病仔猪,但不多,主要表现在分娩率降低、总产仔数下降;时间性很明显。最后,我们基本可以确认,这次问题根本不是因为病,而是2次接种造成的疫苗应激反应。如果没有详细的生产记录,我们可能就会误入歧途。
启示:(1)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是由疾病引起的,特别是我们认定某一种病时,千万不能放弃原则,了解各种病简单的鉴别诊断,能很快排除一些病,而非发生疾病就是混合感染。不要把什么都推到猪瘟上,因为我们现在无论是采用何种检测方法都无法区分出疫苗毒和野毒,发现回盲瓣有出血点就认定是猪瘟,这不是科学的态度。(2)按配种周、分娩周详细地分析配种/分娩/产仔成绩,以及时间性的变化很重要。(3)不同的疾病,有没有流产?总产仔数、活产仔数、死胎、木乃伊、弱仔有没有受影响?有没有不同的变化,大部分情况下都具有鉴别诊断意义。(4)详细地分析生产记录数据及时间性的变化,结合流行病学的调查及实验室诊断,综合判断找出原因。
4、案例三:效果监控——蓝耳病爆发以后,保育猪死亡率的控制
2007年6-7月,某公司9个猪场在一个月内陆续爆发蓝耳病,母猪集中流产,之后保育期死亡率显著增加,剖检症状明显集中为多发性浆膜炎,怀疑大量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过程中,部分猪场在爆发当周接种了血清,流产很快停止了,其中有3个猪场未使用血清,流产持续约5周慢慢停止。
当时提出的问题是:如何控制后续的保育猪群死亡率?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能有效减少死亡吗?
这个公司的情况是,发生了蓝耳病后想保住保育期的猪,那么选什么指标来衡量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是有效的呢?
最后我们选定了“保育期猪的日死亡淘汰率”这个指标,看动态的保育群里一天的死亡率有没有变化,来衡量采取的处理措施(每隔1周全群普打青霉素3d)对控制继发感染的效果。跟踪此阶段的生产记录,发现注射1次抗生素后,3周左右死亡率逐渐下降,稳定1个月左右,又发生问题;再次注射抗生素,又稳定1个月,如此反复,呈现波浪式起伏。这证明,使用抗生素完全可以控制继发感染,是可以减少保育期的死亡率的。但有的猪场却说,蓝耳病后保育猪死亡很多,打什么针都没用,越打针越死,抗生素没有效果。为什么说没有效果呢?某一批猪严重感染,他想用抗生素把这一批猪救回来多少,认为这才是有效,这是严重错误的观念。尤其以猪副嗜血杆菌为主的感染,根据“冰山”理论,当1%-2%的猪开始出现神经症状、死亡时,在“冰山”下你还没看见明显症状的猪可能早就出现心包炎、胸膜炎了,那些“重症”猪若还想把它救回来可能已经太晚了。
启示:(1)当还只有少数猪出现问题时),全群普打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等),每次3d,且一定要注射健康猪。(2)抗生素有效,尤其是对处于“冰山”之下那些轻症、无症感染、无感染接触的猪。(3)修定我们的目标,不是救回那些发病的猪,而是要保住“冰山”之下的猪。(4)除了保育期猪的日死亡淘汰率,我们还确定了一个辅助检测指标“平均每头猪的日耗料量”,发现发病时保期死亡率上升,日耗科量下降,每一次治疗后日耗科量就会提高,这给我们很好的预警。当耗科量稍有变化时,我们就会预知猪群有问题了。(5)抗生素是否有效还与执行有关,谁打针?谁检查?有的公司还组织了专业的打针队伍。在特殊时期,可以把“每天死淘率”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工具。
三、生产记录
1、母猪群
应基于事件:配种、流产、分娩、免疫,尽量使用”日”记录,这是准确分析繁殖表现的唯一途径。
2、仔猪/生长肥育猪
分开栋、舍、栏,采用“日”记录。
3、健康记录
(1)死亡:有无及时间、体重,估计是否急性,估计累计耗料,有图形更好。
(2)淘汰:有无及时间、体重。
(3)屠宰时病变。
(4)用药是否增加、时序性,以判断疾病强度。
(5)呼吸症状:有无记录。
(6)粪便变动。
(7)日采食量、饮水量变动,是最佳的疾病预警指标。
(8)生长速度变化。
4、生产记录
死亡率/发病率、治疗、剖检/实验室检验结果、平均日增重(变异情况)、平均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
四、结语
1、通过生产纪录的分析可以发现、监控很多问题。
2、疾病的科学原理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蓝耳病再变异也是蓝耳病,它不会变成猪瘟。
3、疾病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并非都是剧烈的,通过分娩率、生长速度、产仔数、料肉比等生产记录可以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4、与其它猪场对比,找出自己的主要差距。
5、诊断、控制猪群疾病的三段论:要改进,必须能控制;要控制,必须能测量;要测量,必须要先定义。
相关动物:猪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