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猪瘟流行情况

浏览:132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急性型以败血性变化为主,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型则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猪瘟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中,猪瘟也被列为优先防控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我国的猪瘟疫苗毒株C株是世界公认安全有效的疫苗毒株,国外很多国家利用我国的猪瘟疫苗株实现了猪瘟净化。但在我国,很多规模化猪场都存在猪瘟抗体免疫合格率不高,甚至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现象。本文综述了目前我国猪瘟的流行情况,以期为现阶段的猪瘟防控提供参考。

1、流行时间长,范围广,主要呈散发性流行

猪瘟在我国已流行80多年,1956年我国提出消灭猪瘟的计划,但至今60年过去了,猪瘟仍在我国有流行,消灭猪瘟仍需时日。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猪瘟参考实验室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猪瘟野毒的平均带毒率为11.58%,带毒范围为3%~30%,最高可达33%以上,猪瘟在我国的流行范围仍然十分广泛。吕宗吉等从1998年开始在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48个发病猪场(疫点)收集的病料中均检测出CSFV,说明全国范围内均有CSF的流行。据姚文生等报道,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单位从全国31个省市区收集的猪瘟可疑病料中均分离到CSFV,经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05~2009年共报道猪瘟323例,涉及除西藏、海南以外的29个省市区,说明猪瘟在我国广泛存在。栾培贤等根据我国农业部《兽医公报》中发布的猪瘟疫情数据,汇总出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我国31个省市区猪瘟共发生了6052次,并根据猪瘟的发病月次和发病次数的地理分布,将我国的猪瘟疫区主要分为3类:猪瘟无疫区、猪瘟疫情稳定区和猪瘟重灾区。北方5个省份为猪瘟无疫区,中东部和西部为猪瘟疫情稳定区(在2009~2010年期间几乎无猪瘟发生),南部沿海省份为主要的猪瘟重灾区。2007年以后我国实行猪瘟的强制免疫,该病在我国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得以控制,散发流行已经成为猪瘟的主要流行形式。据农业部发布的《兽医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发生猪瘟475次,2011年发生268次,2012年发生115次,2013和2014年为28次,2015年前2个月仅有2次。这一结果显示,近几年我国猪瘟疫情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2、流行毒株基因型以基因II群为主

国际上将CSFV分为3个基因群(I群、II群、III群),10个基因亚群(1.1、1.2、1.3、2.1、2.2、2.3、3.1、3.2、3.3、3.4)。2000年,我国猪瘟病毒毒株在世界猪瘟病毒大谱系中的位置确定工作由涂长春等首次完成,共对我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110株猪瘟病毒基因进行了分群工作。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等单位调查了32个省市自治区,覆盖我国98%的国土面积,对554株CSFV流行毒株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猪瘟病毒以基因II群为主(2.1、2.2、2.3),占73.82%,其次是基因I群(1.1),占26.18%,不同流行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9.1%~100%,氨基酸的同源性为80.3%~100%[6]。基因III群未在我国检测到。

3、流行特征发生变化

由于目前我国猪场普遍免疫猪瘟疫苗,使得猪瘟的流行特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繁殖障碍型猪瘟多见,临床上典型的猪瘟并不多见,解剖后典型的病理变化也较为少见且不完整,确诊需要依赖实验室诊断;发病幼龄化,李文华等[7]调查发现,目前我国79%的猪瘟发病猪群在90日龄以下,特别是2~10日龄哺乳仔猪和断奶至60日龄的保育猪发病最多见,发病猪潜伏期和病程延长,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发病率不高,但发病场哺乳仔猪和保育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育肥猪、种猪)较少发病,症状不明显,但CSFV的持续感染现象较为严重;大面积流行速度缓慢,但场内呈周期性或阶段性反复发生,特别是在母猪产仔高峰阶段;据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报道,自2011年以后,我国的猪瘟流行毒株基因型只检测到基因II群,未检测到基因I群。朱妍通过分析152株猪瘟流行毒株发现,同一基因型流行毒株之间存在抗原差异,抗原差异主要反应在猪瘟病毒Erns蛋白上,部分流行毒株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细微的抗原漂移。 4、“带毒母猪综合征”现象增多,部分猪场存在带毒公猪

“带毒母猪综合征”是指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或中等毒力的CSFV后引起的潜伏感染,带毒母猪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CSFV能通过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给胎儿,导致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及木乃伊胎或产弱仔,弱仔在出生后相继发病死亡或成为耐过猪,这种情况被称为“带毒母猪综合征(carrier sow syndrome)” 。带毒母猪既可以发生垂直传播,其垂直传播率可达45%~100%;也可以发生水平传播,这些母猪体况良好,但携带病毒,持续或间断性地向外排毒,有的带毒母猪卵巢发生器质性病变,导致屡配不孕等繁殖障碍。若带毒母猪所产仔猪作为后备种猪将造成整个猪群持续、循环感染。丘惠深于2004年对我国13个省、市29个大、中型猪场的所有21014头种猪(其中绝大多数为种母猪)逐头采扁桃体,利用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抗原,结果有2336头(11.12%)为抗原阳性(带毒猪),这29个猪场中全部存在母猪带毒,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最高的阳性比例可达30.70%,最低为4.40%。徐凯等于2008~2009年对四川省13个规模化猪场随机采集母猪、公猪及仔猪共862份扁桃体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抗原阳性率从1.78%~14.5%不等,平均为6.62%;这13个猪场均检出猪瘟病毒,检出率为100%。2009 年,叶丙鑫用RT-PCR的方法对山东地区部分集约化养殖场的猪瘟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仔猪、生长猪和母猪的阳性率分别为9.2%、13.2% 和9.4%。

不仅带毒母猪可以水平或垂直传播CSFV,孙泉云等研究发现带毒公猪也可通过交配或精液垂直传播给仔猪,造成仔猪的先天性感染。Choi等证明了精液可作为CSFV的重要传播媒介。De Smit等发现通过对母猪的人工授精,CSFV可经由精液垂直感染给仔猪。张志等对部分猪场的种公猪精液进行了猪瘟病毒检测,发现未发病猪场的种公猪精液中猪瘟病毒的感染率为4%,而发病猪场的感染率高达30%。常洪涛等应用RT-PCR方法对河南省10个中小型猪场的58份种公猪精液进行了猪瘟野毒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7个猪场的猪瘟野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猪场阳性率为70%;10份精液的猪瘟野毒检测结果呈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7.24%。由以上研究结果可知,带毒公猪也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需引起养猪生产者的足够重视。

5、猪瘟免疫失败的现象增多

我国对猪瘟实行强制免疫,规模化猪场一般都按照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实施,那么免疫效果如何呢?何启盖等应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来自6个省市的44个规模化猪场共754份血清的猪瘟抗体,血清抗体≤清:8时视为低于临界保护线,血清抗体≥视:16时视为免疫合格,结果表明,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免疫合格率分别只有67%、22%和38%,猪群总体免疫合格率只有55.72%,这表明猪瘟疫苗免疫失败的现象确实存在,且情况较为严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于2010~2014年先后开展了多次猪瘟流行病学调查,对全国149个猪场的9534份血清样品开展了猪瘟抗体的主动监测,监测结果显示,种猪群猪瘟抗体合格率为67.43%,哺乳仔猪抗体合格率为42.36%,保育猪为41.57%,育肥猪为59.24%。欧莹于2012~2013年对广西猪瘟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2012年检测猪血清1443份,猪瘟抗体合格率为57.7%;2013年检测猪血清2353份,猪瘟抗体合格率为57.8%;两年总体合格率为57.7%,合格率偏低。党安坤等于2011年对山东242个场点的11241份免疫血清样品进行了猪瘟抗体监测,免疫抗体总体合格率为56.75%,其中16个规模化猪场抗体阳性率在43.28%~87.75%,免疫水平参差不齐。以上结果均显示我国猪群的猪瘟抗体合格率低,猪瘟免疫失败的现象普遍。


相关动物:猪
相关疫病:猪瘟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