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猪场的基本条件的工艺组织

浏览:74

一、建设生态猪场的基本条件

1 场址选择和场内布局规划

首先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猪的生物学特性去选择场址,一般要求远离居民区和饮用水源地带,远离农贸市场和屠宰加工厂等有病源传播风险的区域,交通相对方便、水电资源能满足猪场生产需要,有一定面积的鱼塘、农田或山林配套。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可考虑选择背风向阳的南向缓坡地,场内建筑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要根据当地具体地势和常年风向进行详细规划。

猪场的总体布局首先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来规划和建筑,以利于生产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在整体布局上着重考虑猪场的性质、猪只本身的抵抗能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建筑物的间隔距离等要满足卫生防疫的要求;第三,在建筑物和道路布局上应考虑生产流程的内部联系和对外联系的连续性,尽量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洁、不重复、不迂回,净道和污道要区分开,有利于物资出入和日常管理,便于物流、猪流及人流的正常流动;第四,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既分隔又有联系,位置适中,环境要相对安静,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便于生活、管理。

2 工艺流程设计和栏舍结构

生态猪场工艺流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根据各阶段猪的生理需求,充分利用其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如猪具有“群居漫游、定点大小便、拱地喜睡、小猪怕冷、大猪怕热”等特性,设计时要充分满足猪的福利需求。工艺流程中应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气流、风向等免费自然元素,尽可能少地使用如水、电、煤等现代能源或物质;尽可能大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转化,尽可能少地使用化学性转化。

猪舍的内部设施结构与猪场的工艺流程有较大关系,要在建设之初统筹考虑,一旦确定难以修改。种猪舍建设要吸收现代集约化养殖的一些理念,具备防寒保暖、防暑降温等措施,如产房和保育舍内采用高床漏缝地板、种猪采用水帘降温等设施设备,以提高种猪的生产力;肉猪舍建设可从传统养殖模式中汲取经验,如采用半水泥地面和半砖地面的方式,砖地面是舍内猪躺卧的地方,隔热防湿,水泥地面是露天的便于清洗。露天部分还可设计成立体结构的栏架,便于热天种植蔬菜、瓜果,夏天瓜果的藤蔓可以为猪遮凉,冬天在顶部以塑料蓬布和草帘等覆盖,对猪舍起到保温作用;南方地区可采用林下养殖等模式。当然,各地可以根据气候特点因地制宜,不求千篇一律。饲养当地特色猪种的场,生产工艺和猪舍结构要更加符合当地饲养习惯和猪的生长发育所需。

3 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生态养猪场一般采用“种- 养”结合模式,但对粪污要进行集中处理,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猪舍设计时考虑沼气池的建设,沼气池的大小与养殖模式要匹配。这也是国家政策所提倡的,一定规模的猪场可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补贴。建设沼气池时要选择适合位置,猪舍设计时雨污分离,以减少沼气处理压力。生产的沼气可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沼液是植物很好的营养液,可用于农作物的浇灌,生产有机粮食和蔬果。在山林地带,可以采用“猪- 林”结合模式,大量的林木可以充分消耗掉猪场的沼液,且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养猪和林木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生态猪场的工艺组织

生态猪场的工艺组织有别于传统的养猪模式。后者是以世代相传的经验为基础,利用农副产品为主要饲料来源的一种简单的庭院养殖活动,属于典型的家庭副业。生产规模较小,人畜混居,养殖技术落后,缺少动物营养和饲料配合知识,缺乏卫生防疫意识和清洁生产的理念,发生疫病的风险极大,经济效益较差。而生态养殖则吸收了现代化养猪生产的理念,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动物遗传与繁育、动物营养与饲料、环境控制和卫生防疫等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猪的不同生理阶段需求,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猪的生产潜能,常年均衡地为社会提供生猪产品。这种模式的工艺设计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但养殖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在栏舍设计、日常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最终生产出健康、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有条件的场可以利用一定的设施设备来提高工作效率,如利用机械对青绿多汁饲料进行粉碎和加工,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和计算机对猪场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养猪生产的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1.根据不同生理阶段对猪进行分群管理,并有节律地均衡生产

生态猪场的猪群结构和生产环节与现代化猪场没有什么区别。养猪生产包括母猪配种、妊娠、分娩,仔猪哺乳、育成和肥育等环节,生产中应将猪群按生产过程专业化的要求划分为若干群,依据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要求,针对性的利用相关技术和设备,专人管理,精细分工,从“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育成→育肥→销售”组成一条连续流水式的生产线,按照生产计划有节奏地组织生产,使工作效率和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年均衡地为社会供应优质商品猪。

2.建立完整的繁育体系,提供与猪群数量相匹配的栏舍设备

生态养猪追求的是高档产品、高端市场和综合效益。生产中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站稳市场,建立完善的杂交繁育体系十分重要,这是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是均衡、优质、高效生产商品猪的组织保证。目前,市场上一些没有完整繁育体系的所谓优质土猪养殖,其产品质量会由于商品猪的遗传背景不同而存在差异。另外,拥有能适应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便于组织“全进- 全出”的专用猪舍和相应数量的栏位也十分关键,这是标准化养猪生产的基础条件。如种公猪站、空怀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舍和育肥舍等,这是保证常年均衡地向社会供应商品猪的必要条件。有条件的场可适当利用一些现代化、自动化养猪设备,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

3.采用适合的饲料,满足猪只生长发育的需要

传统养殖的最大问题是农民有什么喂什么,提供给猪的营养不全面,猪的饲养周期较长,经济效益较差。现代生态养殖模式借鉴了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各类猪群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提供适合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全价日粮,最大限度地发挥猪的生产潜力。生产中一般按猪群的不同生理时期和生产目的,应用饲养标准来配制饲粮,包括乳猪料、断奶仔猪料、生长肥育猪料、妊娠母猪料和哺乳母猪料等。当然,生态猪场仍十分强调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饲养当地土猪品种的场还可以充分利用青饲料喂养肉猪,利用猪粪种植青粗饲料,生产符合当地消费者需要的优质猪肉产品,达到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4.建立严格的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疫病防控是传统养殖模式的薄弱环节,而生态养殖则要吸收现代养殖的理念,在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生产中要时刻贯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方针,在搞好饲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和综合的疫病防控,再加上科学的饲养管理,可最大限度地保证猪群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如慎重引种、猪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区严格分开,场门口、生产区入口和猪舍入口处设有消毒池,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诊治,运输车辆严格消毒,场内职工禁止在市场购买生肉等。生产场要长期坚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和场内猪群的抗体水平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并认真贯彻执行。

5.高效的管理和营销体制

由于生态养殖场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生产环节多,猪场的经济效益来源于生产中各个环节积累,因此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生产管理十分必要。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再加上合理的组织、高效的营销和人员的专业分工,可充分保证养猪生产的效益。

6.完整的数据采集和生产技术资料统计制度

现代生态养殖模式要想获得较好的效益需要适度规模经营,由于模式的扩大,每天发生的生产数据较多,建立完整的生产数据记录和定期的统计制度十分必要。统计的内容包括公猪配种和精液品质检查记录、母猪分娩产仔记录、断奶仔猪和生长肥育猪转群记录、各阶段饲料消耗记录和卫生防疫记录等。在养猪生产中,通过“配种、接产、断奶”等几个关键技术环节的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出“空怀、妊娠、哺乳”等几个时期中饲养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生产技术统计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调整生产节奏,提高生产效益。

总之,生态养殖模式适合一些中小养猪场或饲养地方猪种的生产场,这一模式形式多样,是资源循环型生态畜牧业的养殖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在饲养方式、养殖数量和环境容量等方面还需要大量研究。各养殖场在进行生态猪场设计规划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考虑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特点,工艺组织中要尽量做到人、猪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饲养管理环节中引用一些现代养殖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提高。


相关动物:猪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