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态水产养殖水质管理技术
水体是水产生物生存、生长首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虾类的生长、发育。俗话说:“鱼水深情”,也就是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所以说水质的好坏决定着养殖效益、养殖效果。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累积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不间断的盟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就能防止养殖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做到使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水质日常管理关注的主要指标有以下几项:
1、水温:水温直接影响水产生物的代谢强度,它们的生长、发育、 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不同的养殖对象也有差异,一般是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但是如罗非鱼这样的暖水性鱼类在水温10℃〜14℃时,开始死亡;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冬季冰下水温在4℃以下时鱼体易发生冻伤。
2、pH值(酸碱度):pH值是水质的重要指标。pH值等于7时水体呈中性,小于 7时水体呈酸性,大于7时水体呈碱性。鱼、虾类最适的pH值为弱碱性环境。淡水养殖一般要求为6.5~8.5间,最适范围在7-8.5为宜。
(1 )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它们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它们死亡率可达7%~20%,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20%〜89%;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
(2)pH值低于6.5时可使动物血液载氧的能力下降,造成自身患生理缺氧症,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力下降。pH值过高, 则能腐蚀鳃部组织,使它们失去呼吸能力而大批死亡。
(3)pH值对水体环境有较大影响。pH值低于6时,水中90%以上的硫化物以H3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pH值高于8,水中大量的NH4+会转化为有毒的非离子态NH3。
(4)水体pH值过高或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①水体pH值过低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pH值过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在清塘时最好不用漂白粉而用生石灰,以提高水体的pH值。清塘时每亩水面平均1米水深用生石灰100-150公斤。
b)定期泼洒生石灰水:对于水体呈酸性的鱼池,为提高水体pH值要定期泼洒生石灰,每次每亩水面用量10〜20公斤。
c)水质检测:对于pH值过低的水体要定期用pH试纸或pH值测试仪进行水质检测。如发现pH值过低,要及时采取措施。
②水体pH值过高时的改良措施。
a)清塘:对于水质pH值较高的池塘,清塘时不要使用生石灰,而应用漂白粉,以降低水体的pH值,用量为每亩水面3米水深用漂白粉10-13.5公斤;或施用醋酸等措施降低pH值。
b)加注新水:对于pH值过高的水体,要经常加注新水,以降低水体的pH值。
c)水质检测:要经常对水体pH值进行检测,发现pH值异常升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
3、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氧的含量一般应在5毫克/升~8毫克/升,至少应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缺氧时,它们烦躁不安,呼吸加快,大多集中在表层水中活动;缺氧严重时,大量浮头,游泳无力,甚至窒息而死。当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化,极易达到危害鱼、虾类健康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溶氧过饱和时一般没有什么危害,但有时会引起鱼类的气泡病,特别是在苗种培育阶段。
U)溶解氧的来源: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 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空气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因此,为减少池水中的氧气逸散,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开增氧机(约在中午1~2时),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偿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2)溶解氧对鱼、虾类的影响:溶解氧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它们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溶解氧置5毫克/升以上时,它们摄食正常; 当溶氧量降力4毫克/升时,它们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有些已难以生存;若下降到1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大部分不能生存。池中溶氧置充足还可以改善它们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 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 高越好。池水中溶氧量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易引起鱼类气泡病。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它们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3)溶氧的日常管理:
①放养密度要合理,避免追求高密 度而引起的长期缺氧。
②每年冬春季及时清除池底淤泥。
③水体溶氧过饱和时,可采用泼洒粗盐、换水等方式逸散过饱和的氧气。
④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搅动水体, 将水体上层的过饱和的氧输送到水体下层。
⑤制订合理的投饲计划,减少残剩饲料等有机物质的有机耗氧量。
⑥适时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溶氧水平;
⑦采用氧化降解型水质改良剂,比如泼洒底加氧每袋2亩或长效氧每1000克泼洒1亩,间接增加水体溶氧。
4、分子氨:
水中的氨氮以分子氨和离子氨存在。分子氨对水产生物有 很大毒性,而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水体中分子氨浓度过高时,会使它们产生毒血症,长期过高则 将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者甚至死亡。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分子氨浓度应小于0.02毫克/升,这 是理想、安全的水质氨指标;分子氨浓度0.2毫克/升以下时一 般不会导致它们发病;浓度达到0.2毫克/升~0.5毫克/升,则对水产生物有轻度毒性,容易发病;分子氨的浓度超过0.5毫克/升, 对它们的毒性较大,极易导致它们中毒、发病,甚至大批死亡。
4.1分子氨的来源:水产养殖中分子氨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排遗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鱼、虾类的含氮排遗物中约80%~90%为分子氨,其多少主要取决于它们排遗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4.2控制池水中氨M的具体措施:
(1)增氧:①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分子氨和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②抽出底层水20~30厘米,并注入新水。
③使用长效氧每1000克泼洒1亩增氧。
(2)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0.3毫克/升~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 度达到5毫克/升~10/升。
(3)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使用沸石15~20公斤或 活性炭2~3公斤,可吸附部分分子氨。
(4)用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鱼虾得乐1亩/L或肠益生 每袋用于2亩水面或惠清爽每袋用于3~5亩,每隔7~10天左右泼 洒一次,效果更佳且持续长久。另外使用时要注意增氧。
5、亚硝酸氮(NO2-N):
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 鱼、虾类血液,从而使其血液丧失载氧能力。一般情况下,亚 硝酸盐含量(以氮计)低于0.1毫克/升时,不会造成损害;达到0.1毫克/升~0.5毫克/升,它们摄食降低,鳃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躁动不安;含量高于0.5毫克/升时,它们 臀部底面呈黄色,某些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导致死亡。
(1)来源:NO2-N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
故NO2-N极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转 化为对鱼、虾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氧时转化为毒 性强的分子氨。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因此,温度对水体中的硝化作用有较大的影响。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 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因而分子氨浓度较大。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 可将分子氨转化为NO2-N。当NO2-N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
(2)对负、虾类的毒害作用: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 成高铁血红素。当血红素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时,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血液呈红褐色。随着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
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呈巧克力色。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 运载氧气,可造成它们缺氧死亡。
(3)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M的具体措施:
①开增氧机:增 加水体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彻底,减少形成亚硝酸盐的机。
②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的剩余和粪便的过多排泄。
③适时换水。
④施用水质改良剂亚硝快克2 ~ 3亩/袋或超级底改王3~5亩/袋或底加氧2亩/袋,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
6、硫化氢(H2S):
硫化氢浓度过高时,可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组织与血 液,破坏血红素的结构,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同时可使组织凝血性坏死,导致鱼类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我国渔业水质标 准规定硫化氢的浓度(以硫计)不超过0.2毫克/升。对于某些特 种鱼、虾类或苗种,硫化物的浓度应在0.1毫克/升以下。其毒性 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6.1硫化氢的来源:①在缺氧的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 气细菌分解而产生。
②在富含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 酸盐变成硫化物,在缺氧的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硫化氢有臭鸡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 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在底层水中有一 定量活跃性,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6.2控制硫化氢的具体措施:
提高水中含氧量。对于硫化氨含量较高的池塘,可每亩泼 洒300~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或者全池泼洒底加氧2亩/袋增加溶解氧和提高PH值。
相关动物:水产生物,鱼
相关疫病:气泡病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