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养鸡为何成活率不高

浏览:96

农户养鸡,往往育雏很多,可是到成鸡时所剩无几。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农村养鸡户的一大难题。

成活率低的原因

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 导致农户养鸡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育雏期温度不合理。农户育雏很难把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饲养密度不合适。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加之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一般农家养鸡较为合适的密度(每平方米养鸡数量)是:1~2周龄雏鸡为30~40只,以后每周可递减5只左右;至7~8周龄降至10~15只。同时,还应根据鸡的品种、大小、强弱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以免互相挤压。

疾病预防不及时、不到位。许多农户养鸡不大注重对保暖设备、料槽等用具的消毒,不及时进行鸡新城疫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法氏囊、鸡痘疫苗等接种也不及时。雏鸡白痢和球虫病是育雏阶段两大疾病,农户往往不能很好把握预防时间和方法, 等到病鸡出现症状才采取措施,造成死亡率高。

饲料种类单调、营养不全面。农户养鸡,一般都采用自产的玉米、大豆或是剩饭、青菜等单一饲料喂鸡,缺乏动物蛋白、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不能满足雏鸡的营养需要。

不重视鸡舍环境卫生。鸡舍地面或炕面的垫料长期不更换、打扫,舍内温度高、湿度大,鸡粪成堆,给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感染传播创造条件,增大发生和传播的几率。

不重视鸡舍的通风换气。育雏室的空气要保持新鲜。由于雏鸡新陈代谢旺盛,鸡群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浓度达到5.8%,鸡群就会出现异常;浓度增至15.2%,则出现昏睡。另外,鸡排出的粪便,蒸发出大量氨气,浓度过高,也会引起疾病。

防御对策

加强育雏期的管理

育雏温度。刚孵出的雏鸡,体温比成鸡稍低,调节能力极弱,因此必须掌握好育雏的温度。一般入雏时,前2周室温不低于32℃,以后每星期降低2℃,直至22℃,逐渐停止加热, 但这只在大致范围。在实际生产中,要细心观察鸡群的状态,调节合适的温度。

育雏湿度。育雏舍内高温低湿时,鸡体内水分散失增多,腹内卵黄吸收不良,羽毛短而脆,脚趾干瘪,易患呼吸道疾病;低温高湿时,舍内潮湿阴冷,雏鸡易发生感冒和胃肠疾病。一般应使相对湿度保持在60% ~80%。

饮水与开食。雏鸡入舍后,不要立即喂食,要先饮温开水。最初15小时内,饮用8%的糖水,可减少雏鸡早期死亡。饮水中最好加入维生素、电解质和抗生素。饮水2~3小时后开食,开始应先将饲料撒在塑料或厚纸上, 一星期后改用料槽饲喂。

光照强度和时间。雏鸡的光照管理,头两天应使用连续24小时光照,强度为10勒克斯,使雏鸡尽快熟悉环境, 促使其早饮水早进食。以后要每星期减少1~2小时,强度为5勒克斯,直至自然光照。育雏期间千万不可延长光照时间。

营养与日常管理

营养与日常管理是育雏成功的基础。农村养殖户要根据雏鸡的营养需要及当地饲料来源及种类,因地制宜地配制雏鸡的全价饲料。

雏鸡生长发育快, 消化功能不健全。所以,要保证优质全价配合饲料,育雏人员责任心要强,能吃苦耐劳,适时调整饲料,满足雏鸡生长发育的需要。

保持鸡舍及环境清洁卫生。调节好湿度与通风,经常观察鸡生长发育的状况, 保持适宜的密度,做好强、弱分群。保证供给充足的饮水, 喂料时要做到少加勤添, 促使其多采食, 使雏鸡在42日龄的体重必须达标, 以便以后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性能指标。

做好疾病防疫

做好疾病防疫和环境的消毒工作是确保育雏成功的保障。养鸡户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要选用好的疫苗,并注意正确保存、使用,疫苗接种一定要认真。

做好消毒工作。除了建立健全常规的消毒设施外,还应注意坚持带鸡喷雾消毒, 每2~3天带鸡消毒一次。要搞好鸡舍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垫料,保持鸡舍干燥,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消毒,再给予药物预防,就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相关动物:鸡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