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仔鸡的饲养与管理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膳食结构概念在肉类要求上的改变,禽肉需要量的猛增,从而促使了肉用仔鸡生产的迅速发展。现代肉鸡与以往的肉鸡概念截然不同,它是指肉用配套品系杂交生成的雏鸡,如AA、艾维茵、明星、狄高鸡等。按屠宰时期和体重大小要分为肉用仔鸡、炸用鸡和烤用鸡。而我国过去的肉用仔鸡是指未达到性成熟就屠宰吃肉的小鸡,俗称“笋鸡”。目前,肉仔鸡一般饲养7~8周龄,体重为1.8~2.0千克,出售屠宰。它具有鸡皮柔软,肉质细嫩、味鲜美,适于快速烹调等优点。
一、肉用仔鸡的生产特点
(一)早期生长速度快
肉用仔鸡公母混合饲养,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早期生长十分迅速。一般2周龄体重可达0.35千克、4周龄1.00千克、6周龄1.80千克、7~8周龄达到2.0~2.50千克,大约是出壳重的50倍。世界最高记录是56天为2880克,大群测试世界记录56天为2760克。
(二)饲养周期短,劳动效率高
在国内,肉用仔鸡从雏鸡出壳,饲养至8周龄即可达到上市标准体重,而售出后,经2周打扫、清洗、消毒,又可进鸡。这样10周就可饲养一批肉鸡,一年可以饲养5批。如果一幢鸡舍2个饲养员,一次能养1万只肉鸡,则一年能生产近5万只。如果房舍充裕,能周转还可多养,具体饲养期、停养期与饲养批数的关系(见表11-1)。
(三)饲料转化率高
在肉用禽中,肉用仔鸡的饲料转化率最高,一般肉牛为5∶1,肉猪3∶1,而目前许多国家仔鸡已达2:1的高水平,更高者达1.72:1。另外,依靠肉仔鸡早期生产速度快的特点,缩短其饲养期,在7周龄上市,可进一步提高饲料转化率,经济效益也相应提高。
四)饲养密度大,设备利用率高与蛋鸡相比,肉用仔鸡喜安静,不活泼好动,除了吃食饮水外,很少斗殴跳跃,特别是饲养后期由于体重迅速增大,活动量大减。虽然密度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而增大。只要有适当的通风换气条件,就可加大饲养密度。一般厚垫料平养,每平方米可养13只左右,比同等体重同样饲养方式的蛋鸡密度约增加1倍。
(五)劳动生产率高肉用仔鸡集约化生产,效益十分理想,肉用仔鸡笼养、网养、平面散养均可,农村可因地制宜,不需要什么特殊设备。一般平面散养,一个劳力可以管理1500~2000只,全年可以饲养7500~10000只,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六)肉用仔鸡腿部疾病和胸囊肿较多肉用仔鸡的腿部疾病已成为影响肉仔鸡迅速发展的一大障碍。日本平均肉鸡腿病占3%~4%,有些鸡场达10%~15%。在我国,肉用仔鸡腿病也变得愈来愈严重。胸囊肿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疾病大大增加提高了肉用仔鸡的残次品率,因此如何加强饲养管理,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增加鸡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表11-1生长期与休整期的长短与生产批数的关系
饲养 期(天) 7 8 9 10 11 12 13 14
批数
饲养期(天)
46 6.9 6.8 6.7 6.5 6.4 6.2 6.2 6.1
47 6.8 6.6 6.5 6.4 6.3 6.2 6.1 6.0
48 6.6 6.5 6.4 6.3 6.2 6.1 6.0 5.9
49 6.5 6.4 6.3 6.2 6.1 6.0 5.9 5.8
50 6.4 6.3 6.2 6.1 6.0 5.9 5.8 5.7
51 6.3 6.2 6.1 6.0 5.9 5.8 5.7 5.6
52 6.2 6.1 6.0 5.9 5.8 5.7 5.6 5.5
53 6.1 6.0 5.9 5.8 5.7 5.6 5.5 5.4
54 6.0 5.9 5.8 5.7 5.6 5.5 5.4 5.3
55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6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二、饲养方式与全进全出制
由于肉用仔鸡性情温顺,飞翔能力差,生长快,体重大,骨骼易折,胸骨容易弯曲,胸囊肿发生率高,而蛋用雏鸡则活泼好动,喜啄斗,生长较慢,体重较轻,骨骼强壮。故在饲养方式上,虽与蛋用雏鸡有不少共同点,但有许多特殊性。我们应根据其特殊性,在饲养方式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肉用仔鸡的生产速度、产品合格率,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肉用仔鸡的饲养方式主要有下列3种。
(一)厚垫料平养
厚垫料平养肉用仔鸡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一种饲养方式。它具有设备投资少,简单易行,能减少胸囊肿发生率等主要优点,也是农家养鸡常采用的方法。但易发生球虫病,且难以控制,药品和垫料费用较高等缺点。
厚垫料平养是在舍内水泥或砖头地面上铺以15~18厘米左右厚的垫料。垫料要求松软、吸湿性强、未霉变、长短适宜,一般为5厘米左右。常常使用的垫料有玉米秸、稻草、刨花、锯屑等,也可混合使用。
在厚垫料饲养过程中,首先要求垫料平整,厚度大体一致,其次要保持垫料干燥、松软,及时将水槽、食槽周围潮湿的垫料取出更换,防止垫料表面粪便结块。
对结块者适当地用耙齿等工具将垫料抖一抖,使鸡粪落于下层。最后,肉仔鸡出场后将粪便和垫料一次清除。垫料要常换常晒,或将鸡粪抖掉,晒干再垫入鸡舍。
此种饲养方式大多采用保姆伞育雏。伞的边缘离地面高度为鸡背高的两倍,使鸡能在保姆伞下自由出入,以选择其适宜温度。在离开保姆伞边缘60~159厘米处,用46厘米高的纤维板或铝丝网围成,将保姆伞围在中央,并在保姆伞和围篱中间均匀地按顺序将饮水器和饲料盆或槽排好。随着鸡日龄增大,保姆伞升高,拆去围篱。
一般直径为2米的保姆伞可育肉用仔鸡500只。
(二)性塑料网上平养
弹性塑料网上平养与蛋鸡网上平养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在金属板格上再铺上一层弹性塑料方眼网,此种网柔软而有弹性。采用此种方式饲养的肉仔鸡,腿部疾病及胸囊肿发生率低,且能提高其商品合格率。此外,肉用仔鸡排出的鸡粪经网眼落入地下,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再感染机会,特别是对球虫病的控制效果更为显著。
(三)笼养
肉仔鸡笼养除了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外,还具有以下优点:①提高单位空间利用率。②饲料效率可提高5%~10%,降低成本3%~7%。③节约药品费用。④无需垫料,节省开支。⑤提高劳动效率。⑥便于公母分开饲养,实行更科学的管理,加快增重速度。
肉用仔鸡笼养目前尚不十分普遍,主要是由于笼养肉用仔鸡胸囊肿严重,商品合格率低下。近年来,生产出具有弹性的塑料笼底,并在生产中注意上市体重(一般以1.7千克为准),使肉用仔鸡的胸囊肿发生率有所降低,发挥了笼养鸡的优势。
笼养与厚垫料平养,在相同条件下的生产性能是不一样的(表11-2)。
表11-2笼养与厚垫料平养的比较
指标 笼养 厚垫料平养
饲养期(天) 56 56
平均体重(克) 1916 1725
饲料转化率 2.14:1 2.18:1
无论平养,还是笼养,肉用仔鸡都应采用全进全出制生产方式。即每幢鸡舍的全部肉用仔鸡都要在同一天由同一鸡场购进雏鸡,在同一时期出售,然后使鸡舍空舍7~14天。在空舍期间,彻底清洗鸡舍,并对鸡舍及全部养鸡设备作彻底的消毒处理,以杜绝各种疾病的循环传播,使每批鸡都有一个“清洁的开端”。一般每批养50~60天,中间休整7~14天;饲养人员工作到鸡出售后才能够休息。
饲养者可根据鸡舍、设备、人员、雏鸡来源等情况,制定全年肉用仔鸡的批量生产计划、养鸡数、休整期间和消毒日程表。
三、肉用仔鸡的饲养
(一)充分准备和严格消毒
雏鸡到达鸡舍之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检查和维修所有设备,如加热器、饮水器、时钟、电扇、灯泡及各种用具等。
2.保证垫料、育雏护围、饮水器、食槽及其他设施等各就各位。
3.确保保姆伞和其他供热设备运转正常,在雏鸡到来前先开动,进行试温,看是否达到预期温度。雏鸡进入前一天,将育雏舍、保姆伞调至所推荐的温度。
4.饮水器先装好5%~8%的糖水,并在饮水器周围放上育雏纸,作雏鸡开食之用。
5.准备好玉米碎粒料或其他相应的开食饲料。还要准备好各种药品,疫苗及添加剂,以便随时取用。
肉鸡饲养管理所需条件及准备范围(见表11-3)。雏鸡到来之前几天,必须彻底清洁和消毒育雏室,工具及其他工作场所。
表11-3肉用仔鸡的体重和饲料需要量
周龄 体重(克) 每周饲料消耗 累积饲料消耗 每周能量消耗 累积能量消耗
(周) (克) (kcaime/只) (kcaime/只)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公 母
1 130 120 120 110 120 110 385 350 385 350
2 320 300 260 240 380 350 830 770 1215 1120
3 560 515 390 355 770 705 1250 1135 2465 2250
4 860 790 535 500 1305 1250 1710 1600 4175 3855
5 1250 1110 740 645 2045 1850 2370 2065 6545 5920
6 1690 1430 980 800 3025 2650 3135 2560 9680 8480
7 2100 1745 1095 910 4120 3560 3505 2910 13185 11390
8 2520 2060 1216 970 5330 4530 3870 3105 17055 14495
9 2925 2350 1320 1010 6650 5540 4225 3230 21280 17725
肉用仔鸡饲养,时间短,且是大群密集饲养,病菌侵入后传播极其迅速,往往会使全部鸡群发病,即使没有那样严重,也因感染病菌而使肉用仔鸡的生长发育率降低15%~30%,甚至造成部分死亡,从而遭致经济亏损,再加上有些药物,疫苗在体内有残留量,除影响鸡肉品质外,人吃了鸡肉后也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至少在出售前4周内不能使用疫苗(鸡瘟疫苗等),一些药物在出售前1周也不能用(如抗球虫剂等)。所以,饲养肉用仔鸡的鸡舍及一切用具必须作严格的消毒处理,这是唯一能减少用药,提高效益的办法。常用消毒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机械消毒;(2)火焰消毒;(3)生石灰消毒;(4)化学药剂喷洒消毒; (5)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养禽户可视具体情况选用。
在每批鸡出售后,立即清除鸡粪、垫料等污物,并堆在鸡场外下风处发酵。用水洗刷鸡舍,墙壁、用具上的残存粪块,然后以动力喷雾器用水冲洗干净,如有残留污物则大大降低消毒药物的效果,同时清理排污水沟。然后用两种不同的消毒药物分期进行喷酒消毒。最后把所有用具及备用物品全都密闭在鸡舍内或饲料间内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作熏蒸消毒,按每立方米用42毫升福尔马林,21克高锰酸钾加热蒸发,熏蒸消毒。这样可基本杀灭细菌、病毒等,密封一天后打开门窗换气,消毒时,每次喷洒药物等干燥后再作下次消毒处理。否则,影响药物效力。
(二)雏鸡的饲养
无论采用何种育雏方式,都必须满足鸡对水、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饲料营养、环境等基本要求。
1.饮水雏鸡能否及时饮到水是很关键的。由于初生雏从较高温度的孵化器出来,又在出雏室内停留,其体内丧失水分较多,故适时饮水可补充雏鸡生理上所需水分,有助于促进雏鸡的食欲,帮助饲料消化与吸收,促进粪的排出。初生雏体内约含有75%~76%的水分,水在鸡的消化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体温的调节,呼吸、散热等都离不开水。鸡体产生的废物如尿酸等的排出也需要水的携带,生长发育的雏鸡,如果得不到充足的饮用水,则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
初生雏初次饮水称为“开水”,一般“开水”在“开食”之前,一旦开始饮水之后就不应再断水。雏鸡出壳后不久即可饮水,雏鸡入舍后即可,让其饮5%~8%的糖水。研究表明,雏鸡饮糖水15小时,头7天的死亡率可降低一半。在15日龄内要饮用温开水,饮水时可把青霉素、高锰酸钾等药按规定浓度溶于饮水中,可有效地控制某些疾病的发生。15天后饮凉水,水温应和室温一致。鸡的饮用水,必须清洁干净,饮水器必须充足,并均匀分布在室内,饮水器距地面的高度应随鸡日龄增长而调整,饮水器的边高应与鸡背高度水平相同,这样可以减少水的外溢(表11-4)。
表11-4商品肉用仔鸡水的消耗量
日龄(天) 0 7 14 21 28 35 42 49
升/1000只/日30 50 90 120 180 210 230 250
雏鸡的需水量与体重、环境温度呈正比。环境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其需水量愈多,雏鸡饮水量的突然下降,往往是发生问题的最初信号,要密切注意。通常雏鸡饮水量是采食量的1~2倍。
2.开食开食与饮水是生产上比较关键的两大问题。开食的早晚直接影响初生雏的食欲、消化和今后的生长发育。一般初生雏的消化器官在孵出后36小时才发育完全。雏鸡的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差,过早开食有害消化器官,对以后的生长发育不利。但是由于雏鸡生长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过晚开食会消耗雏鸡的体力使之变得虚弱,影响以后的生长和成活,一般开食多在出壳后24小时以内进行。
实际饲养时雏鸡饮水2~3小时后,开始喂料。基于雏鸡上述生理特点,雏鸡饲料营养要丰富、全价,且易于消化吸收,饲料要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另外,在饲料中加0.2%~0.3%土霉素或0.02%痢特灵以控制鸡白痢病的发生。饲料充分拌匀后,放在消毒过的报纸上或深色塑料布上或饲料浅盆内饲喂。从第二天或第三天起,开始逐渐用饲料槽,间断往饲料槽内加饲料以吸引雏鸡前来采食。每天取走1~2个原先使用的饲料浅盘,6~7天后不再用饲料浅盘饲喂。食槽数量要充足,以提高鸡群的整齐度。
3.及时更换配合饲料开食2~3日后,改喂配合饲料,以满足肉鸡迅速生长的需要(见表11-5)。
4.饲喂次数由于雏鸡消化器官容积小,故要少喂勤添。一般3日龄内,每隔2小时喂1次,夜间停食4~5小时;3日龄后,喂料次数逐渐减少,但每昼夜喂料次数不得少于6次。饲料形状,以颗粒料最为理想,它不仅刺激鸡只食欲,而且还能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
(5)要保证鸡有足够的食位所谓食位就是指鸡在采食时按其不同的日龄肩部宽度所占有的位置。无论是链板式自动喂料机用的长槽或是圆盆喂料桶都要保证每只鸡都有1个食位,才能使个体生长发育均匀。食位宽度(见表11-6)。
表11-5肉用仔鸡的营养需要
基础能量(代谢能) 0~3周 3~6周 6~8周
千卡/千克饲粮→ 3200 3200 3200
蛋白质(%) 23.0 20.00 18.0
精氨酸(%) 1.44 1.20 1.00
甘氨酸+丝氨酸(%) 1.50 1.00 0.70
组氨酸(%) 0.35 0.30 0.26
异亮氨酸(%) 0.80 0.70 0.60
亮氨酸(%) 1.35 1.18 1.00
赖氨酸(%) 1.20 1.00 0.85
蛋氨酸+胱氨酸(%) 0.93 0.72 0.60
蛋氨酸(%) 0.50 0.38 0.32
苯丙氨酸+酪氨酸(%)1.34 1.17 1.00
苯丙氨酸(%) 0.72 0.63 0.54
苏氨酸(%) 0.80 0.74 0.68
色氨酸(%) 0.23 0.18 0.17
缬氨酸(%) 0.82 0.72 0.62
亚油酸(%) 1.00 1.00 1.00
钙(%) 1.00 0.90 0.80
有效磷(%) 0.45 0.40 0.35
钾(%) 0.40 0.35 0.30
钠(%) 0.15 0.15 0.15
氯(%) 0.15 0.15 0.15
镁(毫克) 600 600 600
锰(毫克) 60.0 60.0 60.0
锌(毫克) 40.0 40.0 40.0
铁(毫克) 80.0 80.0 80.0
铜(毫克) 8.0 8.0 8.0
碘(毫克) 0.35 0.35 0.35
硒(毫克) 0.15 0.15 0.15
维生素A(国际单位) 1500 1500 1500
维生素D3(国际单位) 200 200 200
维生素E(国际单位) 10 10 10
维生素K(毫克) 0.50 0.50 0.50
核黄素(毫克) 3.60 3.60 3.60
泛酸(毫克) 10.0 10.0 10.0
烟酸(毫克) 27.0 27.0 27.0
维生素B12 (毫克) 0.009 0.009 0.009
胆碱(毫克) 1300 850 500
生物素(毫克) 0.15 0.15 0.10
叶酸(毫克) 0.55 0.55 0.25
硫胺素(毫克) 1.80 1.80 1.80
吡哆醇(毫克) 3.0 3.0 2.5
表11-6不同日龄肉用仔鸡的食位宽度(单位:厘米)
日龄(天)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肩宽 5.0 7.3 8.9 10.2 11.5 12.5 12.8 13.5
四、肉用仔鸡的管理
(一)温度
肉用雏鸡出壳后的体温是39~41℃。前2周雏鸡自身调节体温的机能能较差,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需要依靠环境温度来维持。当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8℃以上时,容易造成死亡。肉用仔鸡所需的环境温度比同龄蛋用雏鸡高1℃左右(表11-7)。
表11-7育雏温度(1~28天)
日龄 ℃ 日龄 ℃ 日龄 ℃ 日龄 ℃
1 34.4 8 31.2 15 28.1 22 24.4
2 34.0 9 30.8 16 27.6 23 23.8
3 33.6 10 30.3 17 27.1 24 23.2
4 33.1 11 29.9 18 26.7 25 22.6
5 32.6 12 29.4 19 26.1 26 22.1
6 32.2 13 28.9 20 25.6 27 21.6
7 31.7 14 28.5 21 25.0 28 21.1
然而,在生产实际中,一般不可能按上表执行,一般以每周递减3℃的降温速度比较合适。降温速度过快,雏鸡不易适应;太慢对羽毛生长不利(表11-8)。
从第5周起,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24℃,这对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极为有利,这是肉用仔鸡对温度要求的一大特点。有试验证明,温度每增加或降低1℃,8周龄体重约减少20克/只,对采食量,每增加或减少1℃,8周龄总采食量减少或增加50克/只,这说明肉用仔鸡整个饲养期内都要十分注意温度的控制。
表11-8 0~5周龄育雏温度
周龄 1 2 3 4 5
温度(℃) 33~35 30~33 27~30 24~26 20~24
随着肉鸡业的发展,与30多年前相比今天肉仔鸡的生产性能、饲料品质、饲养设施等诸多方面已有了显著的改善,加上育雏能源费用开支迅速上升,当今人们对原有的育雏温度重新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入雏头1周内的温度最重要,因此,定得稍高些不碍事,过了1周龄,即使低于30℃,对雏鸡的影响已不很大。通过多次试验确定入雏头3日内用33℃,此后4日内用30℃,第2周起每周下降3℃,直至自然温度较为理想为止。然而,各类鸡场在育雏条件上千差万别,在制定育雏温度方案时,必须把各种不利因素估计在内,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饲养条件而定,最主要的是要看雏鸡的精神状态,分布状况来判断(表11-7、11-8)。
(二)湿度
湿度对雏鸡的健康和生长影响也较大。高湿低温,雏鸡很容易爱凉感冒,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易诱发球虫病。湿度过低,则雏鸡体内水分随着呼吸而大量散发,影响雏鸡体内卵黄的吸收,反过来导致饮水增加,易发生拉稀,脚趾干瘪无光泽。第1周相对湿度应为70%~75%,第2周为65%,3周以后保持在55%~60%即可,以舍内干燥为好。
育雏的头几天,由于室内温度较高,室内相对湿度往往偏低,故必须注意室内水分的补充,可在火炉上放水壶烧开水,或在墙壁、地面喷水来增加湿度。10日龄后,由于雏鸡呼吸量和排粪量增加,室内湿度增大,因此喂水注意不要让水溢出,同时要加强通风换气,勤换垫料,使室内湿度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三)通风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和适当流通,是养鸡的重要条件。幼雏虽体小但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加之密度大,因此呼吸排出的CO2,粪便及污染的垫料散发出的有害气体中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使空气污浊,对雏鸡生长发育不利,且易爆发传染病。
雏鸡对氨较为敏感,特别在早晨,当开门进入育雏室时感到有刺鼻氨味,因为CO2浓度大,必须进行通风换气,否则刺激鸡只上呼吸道粘膜等,削弱机体抵抗力,发生呼吸道疾病。氨产于地面,所以愈接近地面,含量愈高。此外H2S含量不得超过10毫克/升,CO低于24毫克/升。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鸡场或专业户,为了保持室内育雏温度而忽视通风,结果造成雏鸡体弱多病,死亡增加,严重的个别鸡场,将炉盖打开,企图达到提高室温的目的,结果造成CO煤气中毒。为了做到既保持室温,室内空气又新鲜,可以先提高室温,然后再适当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通风效果取决于鸡舍内外温度之差。
由于肉用仔鸡密度大,生长速度迅速。随着体重增大,呼吸量明显增加,因此,应根据气温与肉仔鸡的周龄和体重,不断调整舍内的通风量。适宜的通风量见表11-9。
表11-9肉仔鸡适宜通风量 (单位:米3/只·分钟)
周龄 2 4 6 8 10
体重千克 0.23 0.64 1.18 1.77 2.40
温度(℃)
15 0.010 0.03 0.05 0.08 0.11
21 0.011 0.03 0.06 0.09 0.12
25 0.013 0.04 0.07 0.10 0.14
30 0.015 0.04 0.08 0.12 0.16
35 0.020 0.05 0.08 0.13 0.17
(四)光照光照时间的长短及光照强度对肉用仔鸡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光照太强影响鸡群休息和睡眠,并会引起相互间啄羽、啄趾或啄肛等恶癖,光照过弱则不利于鸡群采食和饮水,使雏鸡发生扎堆现象。正确使用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促进肉仔鸡骨骼的生长发育,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然而肉用仔鸡的光照制度与蛋用雏鸡完全不同。蛋用雏鸡光照要求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其性成熟时间,而肉用仔鸡则延长采食时间,促进生长。
光照时间一般是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有的采用1~2小时光照,2~4小时黑暗,还有一种方法是第2周以后实行晚上间断照明,即开灯喂料,采食后熄灯。此种方法主要优点是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否则影响采食量,且会导致生长不整齐。
在光照制度中,黑暗的目的在于让鸡能够适应和习惯这种环境,以防在光照出现故障如停电等情况时发生惊群。具体光照程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见表11-10、表11-11。
照度与灯泡瓦数换算公式如下:
W=(H2×l)/0.9W为所用灯泡瓦数(装有反光罩);H为灯泡离地面高度;L为光照强度勒克斯(LX)。光照颜色对肉用仔鸡生产性能无重大影响。但由于鸡对红光或蓝光反应差,故抓鸡时常用红光或蓝光,以避免损伤,降低等级。光照强度对雄性肉鸡的生长速度无什么影响,而雌性肉仔鸡,当光照强度超过3勒克斯时,其生长速度降低。
表11-10光照时间表
日龄 光照时间
1~2日龄 24小时
3~7日龄 1小时黑暗23小时光照
8日龄以后 1小时光照3小时黑暗循环进行或1~2小时光照,跟着2~4小时黑暗
表11-11肉用仔鸡的光照强度
日龄 光照强度
1日龄 (6~8W/米2)
2~7日龄 逐渐降至2~5(4~6W/米2)
7日龄至结束 2~3(2W/米2)
表11-12饲养密度对照表
地面平养 立体笼养
日龄 密度(只/米2) 周龄 密度(只/米2)
1~14 40~25 0~1 50~60
15~21 25~16 1~3 30~35
22~49 16~13 3~6 20~25
(五)密度
密度是指育雏室内每平方米所容纳的雏鸡数。密度对雏鸡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密度过大,鸡的活动受到限制,空气污浊,湿度增加,垫料增多,结果导致鸡只生长缓慢,群体整齐度差,易感染疾病,死亡率升高,且易发生雏鸡相互残杀,即啄肛、啄羽等恶癖,降低肉仔鸡品质;密度过小,则浪费空间,饲养定额少,成本增加。密度应根据禽舍的结构、通风条件,饲养管理条件及品种决定其大小。随着雏鸡的日益长大,每只鸡所占的地面面积也应增加,具体密度可参考表(表11-12)。在鸡舍设施情况许可时尽量降低饲养密度,这有利于采食,饮水和肉鸡发育,提高增重的一致性。
在注意密度的同时,需考虑到鸡群的大小,一般每群的数量不要太大,小群饲养效果好,现代化养鸡,一般群体大小为2500~3000只。当然,这与管理能力和饲养设备有关,应视情况而定。
(六)环境卫生与防疫
搞好肉仔鸡环境卫生、疫苗接种及药物防治工作,都是养好肉仔鸡的重要保证。肉鸡舍的入口处要设消毒槽;垫草要保持干燥,饲喂用具要经常刷洗,并定期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对于白痢病,在前1~15日龄饲料中加适量的土霉素或0.02%痢特灵加以控制,从15日龄起饲料中加入抑制球虫病药物,如饲料中加入0.05%的速丹或0.05%~0.06%的优素精(又称盐霉素),以控制球虫病的发生。
(七)淘汰
为了保持鸡群整齐度,生产出优质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对鸡群实行优选。
淘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死亡率高度集中期间每天进行淘汰。
2.前3周进行严格淘汰。因为此时淘汰经济损失较小。
3.对于离群病雏,应经周密检查进一步证实无发展前途后进行淘汰。
4.当雏鸡一出现跗关节扭曲或瘫痪,就将其淘汰,以免消耗大量饲料,因为这些鸡只通常发展成囊肿,使胴体几乎降低2个等级。
5.患有慢性病的鸡只是传染的根源,它影响其他鸡体的健康,必须淘汰。
对于并不离群独立的慢性病鸡,应进一步检查,这些鸡只通过与其他健康鸡比较,表现为抑郁、嗜眠等症状来加以识别,脚部冰凉,脚和喙缺少色素,眼睛迟钝,冠髯苍白。
8.日常称重
通过测量体重和标准体重比较,可知肉用仔鸡的体重和饲料需要量的关系,从中能了解鸡的生长情况(见表11-13)。称重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鸡群干扰。体重是反应鸡群健康的标志,称重除为指导群体增重外,在评定治疗疾病用药效果上也很有价值。
(九)高温季节的管理
高温季节下饲养肉仔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将导致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具体管理办法如下:
1.每天尽早开动风机和降温设备,打开所有门窗,在鸡感到过热之前,提高通风量,以尽可能降低禽舍温度。
2.如果肉仔鸡舍内装有喷雾系统和降温系统,需要时可早些打开,可预防超温中暑。
3.确保一切饮水器功能正常。降低饮水器高度,增加饮水器水量。并供给凉冷的清洁饮水。
4.当鸡群出现应激迹象时,基本的方法是人在鸡舍内不断地走动,以促进其活动,或适当降低饲养密度。鸡舍内一定要有人,并经常检查饮水器、风扇和其他降温设备,以防出现故障。
5.高温到来前24小时,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直至高温气候过去。
6.在热应激期间及之后不久,饮水中不要使用电解质。内部屋顶采取隔热措施,并且将屋顶涂成白色来反射热量。
(十)减少胸囊肿的发生率
肉鸡胸囊肿是由于鸡龙骨承受全身压力刺激或磨擦外伤引起的炎症,继而龙骨表面发生皮质硬化形成囊状组织,其里面逐渐累积一些粘稠的渗出液,呈水泡状,颜色由浅变深。它降低了肉用仔鸡胴体的等级,也降低了养鸡场的经济效益。该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肉鸡品种、日龄、体重、季节和垫料性质等因素有关。
1.品种:肉用仔鸡的品种与其胸囊肿发生率有很大关系。生长速度越快的品种,其发病率越高。对平养肉仔鸡调查发现:AA鸡平均发病率为6.83%,最高达10.0%;海佩科平均发病率为3.70%;海新平均发病率为2.30%。
2.日龄:AA鸡的日龄发病率为:180日龄为10.1%;海佩科60日龄时发病率为2.0%,120日龄则为7.5%。上述数学表明,不论品种如何,随着日龄增长,发病率随之增高。
3.体重:资料分析表明,鸡体重与胸囊肿发病率呈正比。AA鸡体重为1.75~2.5千克时,发病率为5.8%;体重为3.4~3.9千克时,发病率为7.9%;体重为6~7.6千克时,发病率为12.0%。
4.季节性:季节的变化与肉鸡胸囊肿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关系,参见表11-14。
表11-14肉鸡胸囊肿四季发病率(单位:%)
品种 发病率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AA鸡 4.2 8.15 3.0
海佩科 2.0 7.5 1.7
海新 3 2.75 1.9
从上表可以看出,春、夏季发病率较高,这可能是春夏季节气温高,病菌繁殖较快,因而前两季比后两季感染机会多。
5.垫料性质:不同垫料,其胸囊肿发病率各不相同。小刨花垫料肉用仔发病率为7.5%,而细锯屑的发病率为10.0%,后者比前者高2.5%。这说明不同垫料对肉仔鸡胸囊肿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上述缘由我们在管理上就应采取下列适当措施来防止或减少胸囊肿的发生:
首先保持垫料的干燥、松软,将潮湿结块的垫料及时更换出去。保持垫料足够的厚度,防止鸡直接卧在地面上。搞好鸡舍通风,夏季要降低舍内空气温度,定期抖松垫料,以防垫料板结。其次减少肉用仔鸡俯卧时间。事实上,长时间伏卧对鸡的加快生长不利。肉用仔鸡食欲旺盛,采食速度很快,吃饱就休息,一天当中有68%~72%的时间处于伏卧状态。由于伏卧时其体重由胸部支撑,这样胸部的受压时间长,压力大,加之胸部羽毛又长得较迟,很易形成胸囊肿。减少伏卧时间的办法是适当地增加饲喂次数,减少每次喂量。如果采用链式喂料器供料,每次少供一些,多供几次,并可每隔一段时间使喂料器空转一次,促进活动。第三采用笼养或网上平养时,必须加一层弹性塑料网垫,这样可有效地减少胸囊肿的发生率。
(十一)肉用仔鸡的腿病
在当代肉用仔鸡生产中,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肉用仔鸡的生长速度和外貌形态这两大性状在遗传上进行了高强度选择。然而虽然肉用仔鸡的生长速度得到了迅速提高,但由于这种选择,加上营养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肉用仔鸡的腿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导致病鸡采食量和饮水量减少,饲料利用率降低,淘汰数和死亡数增多,使经济效益下降,已成为影响肉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肉用仔鸡的腿病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胫骨软骨发育不良主要发生在正常速度生长和高速度生长的4~8周龄的雏鸡。其软骨形成组织的过程发生破坏,骨细胞不能增大,导致骺盘下的软骨层变厚,并蔓延至干骺端。而能增大的软骨细胞则进行正常的钙化。在胫骨未成熟的非血管组织的近端,形成可以很清楚地摸得出来的圆形的栓。试验表明,当饲料中钙含量相对于磷极低时,或饲料中大豆饼多而钙低时则发病率增高。另据报道还与电热保姆伞育雏和用发霉饲料有关。该病的最初症状是一侧或二侧跛行,步态摇摆不定,用翅膀撑住一侧,随着病势进一步加剧,雏鸡发展成为卧下姿势。
该病损害的雏鸡都往往集中在食槽、饮水器下面和鸡舍内的部分角落,严重者胫骨头向外脱出,使雏鸡完全丧失运动的能力,最后因衰竭或机体脱水而造成死亡。
2.脊柱畸形它也是引起肉用仔鸡跛行的一种主要原因。脊柱畸形有两个主要发病原因,一是椎骨脱位,这种综合症母鸡常发,在脊柱的各个部位都能发生;二是腰背部软骨组织增生,增生的软骨组织压迫椎旁神经节或腰背部神经,导致脊柱弯曲,这也是母鸡多发。在临床上该病发生的高峰期在3~6周龄,雏鸡出壳约8天时,其生长速度表现减慢,已有脊柱畸形症状表现出来。
3.歪曲腿缺陷症它是弯曲、弓形、卷曲腿的总称,这些畸形最为普遍,其中包括跗骨骨间的连接向外或向内侧偏高。扭曲腿长度方面虽然正常,但向两侧偏离,在7~14日龄时,鸡腿可呈对称性偏弯。主要发病原因有:鸡生长必需的食槽等不足;骨骼的可塑性:髁状突发育不良;骨骼上的肌腱作用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肉用仔鸡的腿病是很复杂的,诱发腿病的因素往往是综合性的。在实验室中要复制出相同的腿病症状很困难,因为几乎不可能复制鸡只在实际环境中所处的状态。因此,在生产实际中,要选择饲养品质优良的肉用雏鸡,供给全价的配合饲料,加强管理工作,使该病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限度。
(十二)微量营养与肉用鸡疾病
肉用仔鸡由于生长迅速,常因养分供给不足而发病,这些情况在笼养或网上平养时最为严重,最常见的是肉鸡发生啄毛、啄肛等食癖或患腿疾症候群,拐腿鸡甚至占全群10%~20%,这些都与营养缺乏有很大关系,常给饲养者带来很大经济损失。现将肉鸡疾病(营养缺乏症)与微量养分的关系归纳如下。
1.锰锌缺乏与脱腱症这在2周龄后肉鸡最为多见,发病率约1%~16%。可见单侧或双侧足关节肿大,腿骨粗短或弯曲呈X及O字型。过去一直认为仅缺锰,现在发现与锌及生物素、胆碱、叶酸、烟酸等维生素缺乏关系很大。据报道,肉粉鱼粉等动物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时对锰的需要亦增加,从而也成为促进发病原因之一。
2.硫、铜、铁禽体内的硫,一般都以含硫氨基酶形态存在,家禽羽毛、爪等含有大量的硫,鸡缺硫时易发生食毛癖,鸡显得惊慌,躲于角落以防被啄;或见鸡体很多部位不长毛,要将铜、铁等以硫酸盐形式添加;因为胱氨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有部分因硫酸盐不足而转化为硫酸盐,使极难满足需要的蛋氨酸更为缺乏,这是由于蛋和胱氨酸在体内有协同和转化功能。据报道对食毛癖鸡在饲料中加入1%~2%石膏粉(CaSO4·4H2O)有治疗作用。
3.硒和维生素E与肌肉营养不良主要是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缺乏,其次是精氨酸、含硫氨基酸、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缺乏也促使发病。肉仔鸡在高温或缺鱼粉时更易发病。开始脚、头出现紫红色肿胀,其后胸肌、腿肌呈灰白色状变化,并伴随水肿、出血、二脚麻痹而不能去采食、饮水,走向死亡。
4.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与趾蜷缩麻痹症主要1月龄以内的肉鸡雏,趾爪向内蜷缩是其特征。发病原因为维生素B2缺乏,或因饲料中添加抗球虫剂及其他抗菌药物(特别是磺胺、呋喃类物)引起维生素B2吸收受阻而发病。
5.维生素D3与佝偻病家禽只能利用维生素D3,是体内合成的7-脱氢胆固醇移行至体表(存在于皮肤、羽毛、神经及脂肪中)经阳光(紫外线)照射生成。如果鸡既晒不到阳光,又不补充维生素D3,就会因缺维生素D3而影响钙、磷代谢,或饲料本身钙磷含量不平衡,使吸收与利用发生障碍而发病。常见鸡步态不稳、蹲坐在地上;骨及喙变软,长骨变形弯曲等。
饲养肉用仔鸡,容易忽视动物性蛋白质、微量矿物质和维生素或青饲料的添加,常常发病后还找不出原因。饲养中必须按饲养标准满足各种微量养分的供给,才能避免发病,也就是才能提高整个经济效益。
五、生产记录、出售及成本核算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生产成绩以及不断稳定地发展生产,把饲养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是非常重要的。长期认真地做好记录,就可以根据肉仔鸡生长情况的变化来采取适当的有效措施,最后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可以从中分析原因,总结出经验与教训。
为了充分发挥记录数据的作用,要尽可能多地把原始数字都记录下来,数据要精确,其分析才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结论后提出处理方案。
各种日常管理的记录表格,必须按要求来设计,下仅列出日常饲养管理表。其他还有消毒日程表及育雏准备情况表,收支统计表,雏鸡、饲料、药品等价格及消耗表等。
最后,肉用仔鸡育成后,达2.0千克左右即可出售,捉鸡时最好安排在大清早,如果是开放式鸡舍,应在天黑时抓鸡装笼,以免因惊慌逃避而增加捕捉困难。如是无窗鸡舍,也可利用光来引导鸡走到笼车里。即舍内熄灯,而在笼车中开灯来引导鸡走进,到一定的数量就截止。使用这种方法要考虑鸡舍的设计,让车的后门与鸡舍的门接合起来,便于利用灯光引导鸡从暗室中走入特制的层笼车中,便于运入市场或屠宰场。这种引导捕捉可大大减少商品肉鸡在捕捉与装运过程中的损伤率。捕鸡时,必须抓住鸡的翅膀、脚放入笼内,不得抛鸡入笼,以免骨折成为次品。要轻抓轻放,笼底要垫草,以防碰伤肉鸡,影响商品价值。夏季为防止烈日曝晒,要在上午8~9时前运至销售地点。出售、屠宰前应停喂饲料。准备出售的肉鸡,要在出售前6~8小时停料。防止屠宰时消化器官残留物过多,使产品受到污染,同时也防止浪费饲料。已装笼的肉用仔鸡要注意通风、防暑,必须放到通风良好的场所,不让阳光直照到鸡的头部。炎热的夏天,可以在运前向鸡体喷水,然后运走,中途停车时间不要过长。笼子、用具等回场后须先经消毒处理后才能进鸡舍,以免带进病原体。
每批鸡出售后必须进行核算,其一是计算饲料报酬,计算式是:总耗料(千克)/肉鸡净增重(千克)。其二是收支核算,即计算成本。每次核算要尽可能精确,才能算出饲养中的问题,得出经验,提高今后养鸡效益,立足于不败之地。
六、塑料大棚饲养肉用仔鸡技术
山东、山西、河南等省,为了发展肉用鸡生产和冬繁冬养,遇到两个难题,一是建造鸡舍投资大,二是耗煤太多,利润低。1987年,他们对肉仔鸡饲养工艺进行了大胆革新,把种植业的塑料大棚移植到肉仔鸡饲养上来。几年来通过不断试验、探索、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简易大棚饲养肉用仔鸡配套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塑料大棚建造工艺
1.棚址选择可利用房前屋后,村边路旁,河滩荒滩,田间地头,林间山坡等空闲地,靠近水源,地势较高无污染的地面搭棚。
2.大棚用料建一个100米2塑料大棚需薄膜17千克,直径2~4厘米,长4~5米,竹竿100根,立柱27根砖800块,适量的聚丙乙烯细绳、铁丝、麦秸、苇帘或竹排等。东西走向,两侧垒山墙,山墙下开门,门上留通气孔。大棚一般长20米宽5米、高1.8~2.0米,呈拱型,底角60°,天角20°,棚顶建2~3个40~50厘米关闭的天窗,饲养面积100米2。
3.大棚组装用直径2~4厘米、长4~5米竹竿两根对接绑牢成弧形起拱,两拱间50厘米,全棚39拱全拱由8根竹竿连接,顶部两根绑在一起,两侧各三根,与拱用铁丝绑紧支成棚架形成一整体。为了使棚架牢固,拱下每隔2米由3根立柱支撑,顶牢后用铁丝绑紧。薄膜长21米,宽7米,提前按规格粘好盖膜选无风天气,将膜直接搭在棚架上,膜外压一张竹排(称内竹排),竹排可用细竹竿、葵花秆、高粱秸制作,每根之间10~15厘米,每根栓2~3道尼龙细绳。在内竹排外加盖15~20厘米厚的麦秸再压上同样的竹排(称外竹排),内竹排防麦秸滑下,外竹排起压紧作用(内竹排可用苇帘代替,外竹排可用尼龙网代替)竹排距棚两边地面90厘米,把露出牵绳拴在棚两边地锚铁丝上,棚两侧薄膜内面拉上90厘米高护网。
(二)大棚饲养肉用仔鸡内环境的控制
大棚内环境的控制主要是调节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
1.春夏秋是大棚饲养肉仔鸡的黄金季节这3个季节环境平均温度在10~32℃之间,除梅雨季节外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是肉仔鸡生长发育良好的外部条件。肉仔鸡脱温后(30日龄后)到送宰,大棚的温度保持在19~23℃范围内,相对温度保持在60%左右为肉仔鸡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除育雏期间棚内适当加温外,其他时间棚内不需人工加温,要想使棚内达到最佳环境,可通过调节薄膜敞闭程度、方位和时间达到目的。如春秋每天10~15小时外界温度在20℃以上,4周薄膜可全部打开,通风良好,利于棚内降温和垫料水分的蒸发每天夜里2~4时,外界温度较低,常在5~15℃之间,可部分关闭薄膜;夏季,若遇闷热天气,可在棚顶喷水降温。
2.寒冷时节的饲养早春、晚秋、严冬外界温度较低,平均温度常在0~10℃范围内,最低可达10℃以下。为了使大棚内保持18℃以上,大棚背坡加盖20厘米以上的麦秸或杂草,前坡露膜部分90厘米挡草帘,利于大棚保温,待有阳光时,打开草帘,利于棚内提温。单从温度角度看,大棚经上述改造靠太阳能、鸡本身生物能和大棚“保温效应”完全不需要另外人工加温,即可保证肉仔鸡对温度的要求。
经测定,在最冷季节,空棚从上午9时到下午4时1/3采光(晴天时)棚内可保持15℃以上,最高可达25℃。夜间露膜部分挡草帘,棚全封闭,可保持5~10℃。所以寒冷的冬季内温度不是主要矛盾。但是不采取措施棚内相对湿度太高,可达95%以上,H2S、NH3浓度高,影响肉仔鸡生长发育。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高的原因是:
肉仔鸡重量大,排粪多,为了保温薄膜关闭,水蒸气和有害气体难以扩散于外界,因棚外温度低,棚内水蒸气遇膜外冷气在膜上凝结为水滴降于棚下,造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冬养这一主要矛盾,主要应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棚顶设可关闭的天窗,白天有阳光时,打开前坡草帘,待温度升高时,打开天窗和通气孔排湿和有害气体,夜间加温常在22时至第二天4时进行。二是常铺干沙。经过上述处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和经济效益(见下页表11-16)。
3.早春、晚秋、严冬的塑料大棚育雏初生雏要求温度35℃左右,每个大棚养1000只上下,全棚提温浪费燃料,也不需要那样大的面积,因此将雏鸡集中大棚的一头(约占全棚四分之一左右),中间用塑料薄膜档上,内生两个2号铁炉温度可达35℃左右,棚内生炉温度高,又有缓冲地带,所以棚内相对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并不高,随着日龄增长,温度要求逐步下降,面积增加,按要求降温和扩大面积,到撤掉挡膜。
4.酷夏大棚饲养肉仔鸡内环境控制重点放在40日龄以上的肉仔鸡,因40日龄以下鸡体积小,相对比较宽敞,密度低,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表11-16冬养效果统计
进雏时间 进雏数 送宰天数 送宰数 成活率(%)送宰(千克) 平均活量(千克) 盈利(元)
90.12.31 1000 65 950 95 2630 2.76 2.40
91.2.7 3000 63 2760 92 6776 2.46 2.54
91.2.2 7000 63 6300 90 16000 2.54 1.89
小计 11000 10010 91.0 25406 2.54 2.12
夏季外界温度高,大棚四周薄膜全敞开,拉上护网,不管风向如何,靠穿堂风、扫地风,棚内通风凉爽,“凉亭效应”明显。经测定中午最热天气棚外34℃,棚内29℃,不会引起中暑。
相关动物:鸡,肉用仔鸡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