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鸡过程防鸡群“堆、挤”措施

浏览:99

如果我们把在山野之中以半放养方式饲养土鸡过程称为牧鸡,那么,土鸡上市前,鸡群可能出现多次应激反应,严重的则是鸡只之间相互挤压、爬、堆,造成在下层的鸡只被挤压大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造成鸡只应激反应,鸡群“堆、挤”因素很多。但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过程加以防范,鸡群“堆、挤”死亡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1 鸡苗的运输

应从选择运输用鸡笼、密度、温度、运输时间上加以注意。装鸡苗的工具有竹编圆椎形鸡笼、蜂窝状小方格纸箱等。原则上每平方米面积60~80羽为宜。小方格纸箱具有防拥挤、防寒、保暖、调节温度作用。使用竹编鸡笼装鸡苗前应均匀垫好干稻草。垫稻草在竹笼底部有防震、吸湿、定位作用。鸡苗在途时间一般不宜超12h,中途1~2h,停车观察1次,以防止车内鸡苗湿度过大,“堆、挤”成团,温度过高或漏雨等。3h以上的长时间运输应注意:从时间段上,冬天应考虑太阳出来后启程运输,夏天应考虑凌晨或太阳光不强时运输,且鸡只均应空腹运输。鸡苗下车后又是一个关键点:由于在车上运输过程改变了鸡苗原来的生活空间,而鸡苗下车后又要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在这个过程鸡群将出现多次应激,鸡群相互拥挤、堆压不可避免。因此,不要急于把鸡苗从笼中移出,应先让笼中鸡苗安静半个小时左右,再移鸡苗入鸡舍,而不是放于野外,这样等第二天把鸡苗再放出舍时,鸡只对新的鸡舍便有了“家”的初步印象,傍晚鸡群赶回舍时便顺利得多,“堆、挤”现象自然减少。

2 成鸡的位移

因执行免疫程序、转舍、抓捕、运输等原因均可能导致鸡群挤拥、扎堆、稍不留神,就造成成堆死鸡。

2.1 执行免疫程序

熏蒸法、饮水法、拌料法等都可以很好避免鸡群应激。但对于执行禽流感、灭活苗、禽巴氏杆菌弱毒苗、鸡新城疫Ⅱ系弱毒苗等人工必须接触鸡体的免疫活动,势必引起鸡群应激。从时间上应选择夜间防疫。从地点和防疫人数上,应掌握在鸡舍内或舍边开展,要有3人以上参与,做到有人抓、有人注射、有人专职躯赶挤、堆的鸡群。

2.2 转舍,抓捕,运输过程等

由于需接触鸡体,移动鸡群,都有致鸡群应激因素,专职的人员、固定的方法或姿势等可以减、缓应激。应激因素过后,适量电解多维饮水也是减轻应激,尽快恢复常态的方法。

3 鸡舍的结构

牧鸡过程,鸡只在舍内的时间约占一半,故称“半放养”。所以,鸡舍的结构,尤其是舍内的结构是否适应鸡的生理特点至为关键。鸡苗,进入鸡舍后,总是往黑暗、有角落的地方拥挤,成鸡傍晚进舍时,则往光亮、有角落的地方拥挤,并喜欢往高处蹲伏。因此,舍内地表有三维角落、二维角落必须填成斜坡状。为防止鸡群大面积“堆、挤”,若是在一个约20㎡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鸡舍内,除了走道,隔成若干个方格,以及在离地80㎝~100㎝高处固定若干根鸡只可以蹲伏的木条,则可以有效防止鸡只进舍时“挤、堆”。

4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中导致鸡群挤、堆的原因大致有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自然因素、自身因素等。

4.1 环境因素

与舍内鸡群密度、湿度、舍内有害气体浓度等有关。当气温降至零下或者舍内密度过大、温度过高时,鸡舍内的鸡只就可能因感觉不适而烦燥不安,进尔相互拥挤、堆集。当鸡舍内氨气、硫化氢气体等浓度增大时,鸡只同样拥向有新鲜空气流动的各通气孔附近,造成鸡群相互挤压。当鸡舍内地表渗水或遇雨天漏雨时,鸡只的趋高、趋干性又促使鸡群挤向高处、干燥处,造成鸡群“堆、挤”。所以一个20㎡鸡舍放养300~400羽鸡为宜。当发现温度过高、过低,鸡舍内湿度过大、有害气体浓度增大时,应及时采取通风、排气等相应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4.2 人的因素

饲养员不宜经常更换,饲养员的衣着颜色不宜反差太大,饲养员招呼鸡群的习惯性动作、声音出现大的变化都可能招致鸡群应激。此外,外来人员、车辆的突然出现等也有可能导致鸡群应激。因此,选择责任心强的饲养员是防鸡群应激的关键措施,关系到其它防应激措施是否能有效落实。

4.3 自然因素

闪电、飞禽、走兽、洪水等因素的侵扰,都可能因突发性造成鸡群应激,以致相互挤压。防闪电、洪水等自然因素对鸡群的应激,有经验的饲养员可以从天气变化过程中采取转移鸡群到安全地点、挖排洪沟、渠等相应措施解决。而防范飞禽、走兽则应区别对待:飞禽侵扰鸡群有一定时间性、方向性、地域性,可采取人盯战术、发令枪、猎枪发射驱赶方式、鞭炮丢往空中炸响方式等。走兽中要防止外来狗、猫、牛、羊、野猪等进入鸡场,护场犬也应避免使用有狼狗血系的。要加强夜间巡查,防止鼠、蛇等夜间凿洞进入鸡舍内侵扰。

4.4 自身因素

牧鸡性成熟期相对于笼养鸡推迟,但在4月龄后也相继达到性成熟。公鸡之间相互斗、啄,公鸡追母鸡的情况时时在鸡舍内、外发生,由此造成的鸡群应激也不可忽视。日常可采公母分群、电解多维饮水,每羽以5g石膏粉拌水饮用方法,缓解鸡群互啄、互斗。


相关动物:鸡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