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管理
思维,通俗点就是想法,夸张些可谓理念。饲养管理泛指生产活动行为,即如何“做”才能把鸡养好;而经营管理多指经济运行中人的思维活动,即如何“想”才能多赚钱。即会养还要懂经营,二者辨证统一,同属养鸡管理范畴。试从经营管理角度谈点愚昧之见,仅作交流而已。
在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后,饲料费用占生产成本70%以上,成为影响养鸡效益的主要矛盾。谁能降低饲料成本,谁就能获取增加利润的空间。降低饲料成本人们自然就把饲料价格摆在了第一位,认为价格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举例:分别用(元/斤料)0.95,0.97,0.99三种价格的饲料,料蛋比分别是:2.5:1,2.4:1 ,2.3:1 ,每产1斤蛋(产品)饲料成本分别是:0.95元X2.5斤=2.375元 ,0.97元X2.4斤=2.328元 ,0.99元X2.3斤=2.277元。从上述三组对比中,0.99元饲料价格最高,2.277元饲料成本却最低,相对效益也最好。所以“价格是产品市场商品价值的体现”,而非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
投入产出比
用价格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或涵盖其经济营运行规律;料蛋比界定也缺乏对经济运行的直观性,或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上述数字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核算表格,用“投入产出比”界定经济运行规律较为直观准确妥当些,同时也摆脱了人们对价格束缚影响,用经济思维充实管理内涵,对提高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性意义。投入产出比不是一个简单界定方法问题,从上述三组投入产出比中,0.99元饲料价格最高,2.277元饲料成本最低,相对效益也最好。可否视为:从价格这个角度降低饲料成本“是量不在价”。在保障机体生长生产营养需要前提下,“谁能把饲料供给量降下来,谁就能获取较多利润”。这与料蛋比的界定概念是一致的,只是针对角度有所不同。
就此谈几点意见:1. 从禽类生理方面:鸡代谢旺盛但消化系统相对不发达,肌胃没有类似畜类那样的消化吸收功能,主要靠肠道吸收,但鸡的肠道相对较短,可以说功能不佳。所以鸡的饲料“量不易多但要精”抽象夸大一点就是“精为省而粗为贵”;2. 肌胃的主要功能是“磨碎”饲料,沙粒的助磨作用非常重要,石粉在胃酸作用下,其颗粒表面似一层粘性的物理状态,不利于这种助磨的效果,所以在饲料中添加沙粒是“最省钱”的方法(在散养鸡胃里沙粒几乎占一半);3. 饲喂次数“少喂多餐”利于消化吸收,且有饥饿感,使其采食均匀,采食速度快而不挑食,而多喂少餐则不利;4. 在北方冬季鸡舍温度过低时,机体维持耗能显著增加,海蓝褐蛋鸡日采食量(斤)由0.24—0.25可上升到0.28—0.3,一个冬季按100天计算,每只鸡将多耗料4.5斤,增加约4元的饲料成本,按3000只规模就是1.2万元。如果我们给鸡舍增加热源或只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其所用费用远比这少得多。5. 设:蛋鸡饲料代谢能为2700大卡,粗蛋白16%,每只鸡日采食量120克,则每日营养摄取量:2700X0.12=324大卡,16X1.2=19.2克,如果把采食量提高3克即123克时,324÷0.123=2634,19.2÷1.23=15.6,这就是浓度与采食量的关系。上述5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用经济手段管理鸡场,用经济思维充实管理内涵”,此愚意可否有所启迪?我们交而为友,学而之师吧。
规模与效益
俗语讲“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来”其意是指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引用这句话“规模要与能力辨证统一”,资金,技术,经验,都是能力的表现,可能“500只规模是行家,5000只规模是败家”。赞成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这句话,但脱离自身实际能力,而盲目追求规模会事得愿违。从生产角度,规模与生产产品总量成正比,即鸡多蛋也多;而从市场经济角度,规模与效益是“加减不等式关系”,即1+1不等于2,规模大不等于效益就高,1-1不等于0,规模小不等于不赚钱。养殖业本身就是风险利益同在,“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意识超前但做要稳妥”。虽然科学化现代化规模化,是养殖业发展的锦绣前程必然趋势,但毕竟大到国情小到自身能力,客观条件的制约性,生产力发展须有一个渐进过程,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规模大以量取胜,规模小可否以精求发展?网友的“礼品鸡”文章很受启发,具有药用价值的乌鸡,享有绿色食品的山鸡,就是普通散养的家鸡,家鸡蛋其价格也高出普通的几倍,“天高任鸟飞市场宽无比”,只要选对适合自己发展之路,规模小不见得效益就差。“老板就一个,伙计各显能”,比喻虽不恰当,但或许有所启迪。
相关动物:鸡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