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肢体为什么会“自割”和“再生”
浏览:92
天然的或养殖的河蟹群中,常常见到一些螫足大小不等和步足特别细小的蟹,这是它们迷惑敌人、防御敌害的一种手段,是河蟹自我保命的一种生物保护适应性。
河蟹好斗是它的天性。它们为了保存自己或者为了保持种族的延续,总有御敌的本领,坚硬的甲壳包住全身,头胸部的额部和两侧长有尖锐的额刺和侧剌,一对强劲有力的螫足,一遇刺激就左右分裂成八字形高高举起,准备争斗,姿态凶恶,足可保护其一时不受外敌的侵害;它的一对灵巧高级的眼睛,能及时传递外界信息做好御敌或退却的准备;它身体和附肢上长的许多刚毛,能正确判断触及的物体的利害而采取不同的反映,它的穴居生活的习性是保护自身的一个独特的方法。当它们在为争食、抢穴或遇强大敌害被咬住肢体时,能自动地把受伤或强烈刺激的螯足或一二只步足切断,迅速逃命。丢肢保体,以御敌害,这种生物学上称作“自割”或“自切”的现象,是河蟹一种十分巧妙的逃逸本领。河蟹肢体自割,不会影响生命,它有“再生”的能力。当它螫足、步足自割后几天,断肢处会长出一个半球形的疣状物,逐步在其老节上新生出座节、长节、腕节和指节,老节先由一层皮膜包被,经几次蜕壳,不久皮膜蜕落,各节就向前延伸,形成新生的肢体,虽然小于原来的肢体,但它们有觅食、运动和防御的功能。河蟹肢体自切有固定的部位,即在附肢基节和座节之间断裂,这样有利于从基节上进行再生(图l0)。
相关动物:河蟹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