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养鸡业效益的主要技术措施
技术内容 在肉鸡饲养业中,由于各养殖户的饲养方式、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饲料来源及设备条件不同,有的盈利、有的平本,甚至有的亏本,要想提高效益,摆脱亏本的局面,必须解决选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环境控制、卫生防疫以及销售环节等几个关键的问题。
一、选用良用健雏 不同品种的肉鸡,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其饲料转化率是不一样的,同时因各地的消费水准不一,有些地方的市民对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AA鸡品种不屑一顾,而专买饲养期长,生长速度慢的土鸡,所以要根据各地的消费市场,选择适宜当地市场需求的鸡种。购进雏鸡,选择健雏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可采用“一看二听三摸”的方法。选雏鸡时看大群雏鸡的精神状态,羽毛整洁程度,动作反应是否灵敏,眼睛是否明亮;听雏鸡的叫声是否响亮;摸雏鸡腹部松紧程度,以判断蛋黄是否吸收良好。严格来说具备健雏是饲养肉鸡成功的保证,选择适宜的良种是提高效益的前提。
二、科学的饲养 在肉仔鸡的生产中,饲料开支占全部投资的60%左右。要提高肉仔鸡的饲料转化率,首先要精心饲养。购入雏鸡后,一是尽早开食,一般在出壳8-10H,雏鸡有求食行为就应开始训练开食。二是充分饮水。开食的同时自由饮水或加入1%的口服补液盐以补充体内电解质和能量。三是给全价饲料,并增加给食次数,当然采用自由采食也可,同时注意将饲料加工成肉仔鸡易食喜食的小颗粒状。其次是要考虑饲料的营养,以满足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的需求。现在,不少养殖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自己配料,技术不稳定,配合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钙磷比例失调而不同程度影响饲料转化率,降低经济效益。所以,科学的饲养并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是确保仔鸡快速生长的前提条件。
三、管理措施得当
1.注意饲养密度 肉仔鸡的饲养密度不能过大或过小,如过大会引起空气污染,湿度增大,使雏鸡生长缓慢;密度过小,不能有效的利用栏舍设备,饲养量小而降低养鸡效益。实践证明,肉仔鸡的饲养密度;出壳雏鸡7日龄前,每平方米约55只,第二周龄至第四周龄,每平方米约35只,第五周龄后每平方米20只。所以适宜的密度,限制鸡的活动范围,活动量变小,减少能量消耗,可相地提高饲料转化率。
2.分群饲养 有条件的养殖专业户,可按不同日龄、强弱、大小、公母分群饲养,这样可一定程度的防止公母争食,弱肉强食,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保证每只鸡都能吃饱喝足,使其生长一致,出现整齐而提高效益。
四、控制好环境
1.鸡舍温度 众所周知,刚出壳的雏鸡体温调节等生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外界寒冷抵抗力差,因此适宜的温度对提高雏鸡成活率极为重要。一般初出壳雏的舍内温度要保持在32℃-35℃,从入舍后第5天起以每周递减3℃的降温速度比较合适。2周龄保鸡舍温度保持在20℃-25℃好。鸡舍温度过高,则鸡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多,生长发育不良,增重缓慢,抵抗力下降,易发病,甚至死亡率增高。
2.通风换气 换气的目的,是在向鸡舍内提供新鲜空气的同时,除去室内的CO2、NH3和其它有害气体、尘埃、水分等。CO2和NH3的浓度与发病率极为密切,甚至很大程度的影响鸡群的生长。尤其是冬天,往往在保温的同时,忽略了通风换气,导致鸡群大肠杆菌病,慢性新城疫等疾病,影响到养鸡效益。所以要特别注意通风换气。
五、健全卫生防疫制度 随着工业的日益发展,而且净化、排污的处理力度不够大,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鸡病也越来越多,传播面积也逐渐扩大。为此,养鸡专业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加强防病治病措施,并严格实施。综合防疫包括鸡舍消毒、免疫接种、疫病监测等方面。控制常见病、多发病、营养代谢病、寄生虫病及传染病的发生。注意日常观察,加强监测。一般采取的措施是:雏鸡第一天饮用0.1%的高锰酸钾水。第2-15日龄起期间可根据情况将青霉素、土霉素等药物,按需要溶于水中饮用。20日龄起,要选择加有预防量球虫药的全价饲料饲喂。搞好免疫商苗,7-10日龄接种新城疫Ⅱ系疫苗,1月龄时再用新城疫1系疫苗肌肉注射接种。所以只有鸡群健康,成活率高,才能获得更高效益。
六、把好销售关 销售关包括肉鸡销路和出场前肉鸡卫生质量,捉鸡、运鸡、卸鸡等工作。一些专业户只重视肉鸡培养期的养、管。却忽视了销售关的重要性,在饲养时每节约1%的饲料或提高1%成活率都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捉鸡、运鸡时稍不留意,就会造成10%以上的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鸡场屠体的出血性及皮下伤痕有50%以上是在捉鸡、卸鸡中发生的。捉鸡、运鸡是饲养阶段与屠杀加工的结合点,是农业和食品工业的结合点,只有处理好销售环节,才能提高和巩固整个肉鸡生产体系的经济效益。
七、结论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论述,显于易见它们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无论哪个方面出现问题都将影响肉鸡生产效益。所以必须科学饲养,提高管理水平,把好销售环节关,从根本上解决肉仔鸡饲料转化率和成活率,最大程度的提高其经济效益。
相关动物:鸡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