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产蛋期限料中存在的问题
肉种鸡产蛋期限料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如下几种问题,具体解决问题如下:
一、生产中通常会出现阻碍限料进程的特殊问题
这些问题将直接反映鸡群的生长状况和生产潜力。
1.特殊问题一
育成期间,鸡群若受疾病感染,余患未消,导致鸡群生长发育明显衰弱不堪,此时就要继续自由采食,延后再限料,以利于体况好转,体重达标。
2.特殊问题二
育成期结束后,鸡群若均匀度差,体重不达标,性成熟参差不齐,常出现开产滞后。那么此时产蛋期限料方式就要作出相应调整,尤其是料量的增减幅度。
3.特殊问题三
由于生产任务和育种计划的安排,要求同一鸡舍内饲养不同品种,不同周龄的产蛋鸡群。那么就应该考虑分群限料,而不是一刀切地实行同一限料量;当然,如果两个不同品种的营养标准和饲养标准相近,周龄相差不超过2周,可考虑照顾后者的低限料量维持至后者开产期后1~2周内,再作调整增料。
二、产蛋种鸡限料要面对季节顺逆差异的现实问题
限料的依据是体重与产蛋率的关系。以体重为基础,以产蛋率为晴雨表,结合产蛋期的阶段性规律及预期的季节与气候变化。
顺季和逆季的鸡群,对于限料的操作有相当大的区别,高峰期出现在春夏季的,因温冬季的,因温度向冷且温差大,前期增料量要根据天气转变,即在逐步变冷中,提前作好适当的稳步增料准备,后期因产蛋率步入阶段变化,降料量亦需要谨慎,尤其是在天气变化较大时,应保持料量不变,待观望临近天气变化情况再作维持或稳步增加,以少降适增为宜。
产蛋期的限料原则是,中间高两头低,前头勿急升,后头不骤降。意指不能盲目臆测而不顾幅度地增加料量。在体重控制上,也要兼顾相应品种的饲养标准,毕竟是较好的经验数据,当然受实际上的环境条件变化有所影响,仅作辅助参考。必须将实际的气候条件变化,实际体重状态和产蛋率相结合来考虑问题。
三、产蛋种鸡限料要针对种属差异的实际问题
以科学理论的依据,通过实践经验,合理把握操控手段,确保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每次增加料量在1~3g;维持1~2周,调整时必须结合定点抽测体重变化和产蛋率变化,在35周前基本上可以根据每周增加2g的量来权衡实际操作,后期更应严密监测和统计体况及产蛋率趋势,若两者基本都维持在稳定状态,即可持观望,至产蛋率稍有下降时,可相应降低1~2g。前期关注体重与产蛋率并举,顾及‘前头勿急升’;而后期则更关注产蛋率,因产蛋率变化迟于体重变化,于是出现‘后头不骤’。
2.中快型鸡品种类
每次增加料量2~5g;维持2~3周,调整时必须结合定点抽测体重变化和产蛋率变化,在45周前根据每周增加2~3g的量来权衡实际操作,后期更应严密监测和统计体况及产蛋率趋势,若两者基本都维持在稳定状态,即可持观望,至产蛋率稍有下降时,可相应降低2~3g。
四、产蛋种鸡限料要与性成熟的整体进展配合
产蛋种鸡的体成熟与性成熟同等重要,这是实现健康、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因此产蛋种鸡的限料和光照必须密切配合,切不可脱节操作。
如果软壳蛋多,那么最有可能是,钙磷供应不足,性成熟过早,光照跟不上产蛋实际进程。必须统计产软壳蛋的频率和整群所占幅度,如果间隔发生,占有20%左右,在补充壳粉后一段时间(14天内)还无明显改观,则要同时考虑延长光照时间,因为光照与钙磷的转化有关联。
开产前期侧重鸡群的体重监测与光照,根据鸡群整体的生长发育水平,适当控制料量的增加,而不能依据以往经验盲目操作,以缓和引导迟熟群体进入状态,制约早熟群体的过早脱离状态,使其开产时间向产蛋高峰期靠拢。
产蛋初期应该视鸡群的整体生长发育进展程度,观察对比统计每周产蛋率上升的连贯性和增长幅度,适当增加料量,稳步增料。
产蛋高峰期也是料量供给的高峰起始期,此时应关注体重与产蛋率的紧密关系,以维持或匀量增加为佳。
产蛋高峰期过后,以维持或少降匀降为适。
小编提示产蛋前期不要盲目增加料量,必须关注产蛋率上升情况是否与整体发育成熟的进展情况相一致,以稳步推进为佳;高峰期以维持,少增匀增为适;产蛋后期以维持,少降匀降为适。限料的目的就是,既要保持营养供给和机体的足够连贯生产力的储备营养,但又不能有过剩的营养沉积,也不能缺少供应量,以免于导致肥胖或者偏瘦。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良好的产蛋性能。
相关动物:鸡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