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舍内环境检测的意义何在?
众所周知,鸡舍是鸡只终生生长、生产的地方,鸡舍内环境能否达到鸡只适宜的生产条件,关系着鸡群的健康及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从而也影响禽产品质量。因此,只有改善鸡舍内的环境,为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充分发挥鸡群的生产潜能,保持鸡群的健康生产。
影响鸡舍内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通风、温度、湿度、光照及微生物。
通风
1
通风是鸡舍环境控制中最重要的因素。通风是为了向鸡舍内补充新鲜的空气、排出舍内多余的湿气和有害气体及过量的尘埃,并通过湿帘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是调节鸡舍内空气质量的最有效的措施。
鸡舍中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操作不当会导致鸡舍内空气污浊,有害物质聚集,使鸡舍空气质量下降,直接威胁着鸡的健康。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包括粪尿分解产生的氨气、硫化氢气体和鸡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垫料发酵产生的甲烷,还有供热燃料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等。其中NH3(氨气)、H2S(硫化氢)和CO2(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在环境中浓度分别达到20ppm(百万分比浓度)、10ppm、4000ppm以上就对鸡有很大副作用,造成鸡舍氧气含量低,致使缺氧,鸡只长期在缺氧的环境中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产水平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特别是结核病等传染病易于感染。
通风不良还会导致粉尘增加病原性微生物附着于粉尘微粒上运动,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易感染呼吸道等疾病。
温度
2
温度是鸡舍环境控制中仅次于通风重要的因素,尤其在育雏前期,保温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通风。家禽的最适温度在不同的饲养阶段有所不同,在雏鸡前期根据雏鸡的体质温度控制在34~36℃之间,以后根据季节每周降2~3℃;到青年鸡和成年鸡的最适环境温度是18~24℃,在这个范围内,鸡的基础代谢最低。饲料的利用率最高。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很难达到如此理想的状态。
家禽没有汗腺,环境温度升高时,鸡体温度也会随之增加,鸡只能通过喘吸,增加蒸发散热和大量饮水来调节体温,采食量降低,同时体内还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抵抗力低下,从而引起发病;环境温度超过39℃时就可引起中暑死亡。而当环境温度低下时,尤其在冬季,寒冷是造成生产性能下降及抗病力降低的主要原因。
湿度
3
湿度是鸡舍环境控制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在育雏前10天,湿度要求达到60%~65%,以利于卵黄的吸收,之后在温度舒适范围内,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5%。如果舍内湿度太低,就会造成鸡舍内粉尘飞扬,引起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也会引起啄肛等现象。但湿度太高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潮湿空气中的导热性为干燥空气的10倍,冬季如果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鸡体的散热量增加,使鸡更加寒冷,影响生产性能,夏季舍内湿度过高,就会使鸡通过呼吸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自身调节能力下降,造成鸡体体质下降,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又非常适合病菌的大量繁殖,易引发各种疾病,引起增重减慢和产蛋量下降。
光照
4
光照是在现代蛋鸡养殖生产过程中必备的一个饲养条件。光照时间的长短、光照强度的强弱等对雏鸡生长发育的达标与否,成活率的高低及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宜的光照时间与光照强度能使家禽发挥其良好的生产性能。
光照对家禽的影响育雏期是通过延长光照时间,增加雏鸡的采食量,以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育成期延长(缩短)光照时间会使鸡性成熟时间提前(退后),都对生产不利,所以在育成期及产蛋期都需要稳定的光照时间不可忽长忽短,育成期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8-10小时为宜,产蛋期应保持在14~16小时。
微生物
5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的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但也不是环境中只要有病原微生物就能引起鸡只得病,所以若能控制环境中的微生物在一定数量内就能够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各种方式的消毒是控制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有效途径。在鸡群的养殖过程中要经常使用高效广谱而无刺激性的消毒剂进行带鸡消毒能有效地减少鸡舍内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而鸡舍及养鸡用的器具要在一批鸡饲养结束后进行彻底清洗、消毒。而进行微生物数量的检测是对消毒效果的最直接检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有害气体、微生物等几个方面是影响鸡舍内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鸡舍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氨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及微生物的测定,能够确定禽舍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并能预测其变化趋势,从而指导饲养人员正确操作设施设备调控鸡舍内环境。
随着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每栋鸡舍的饲养量在不断增加,这就为鸡舍内环境的控制带来了难度,所以,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及微生物的准确监测势在必行,实时监测禽畜舍的光照环境和有害气体含量等,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是否需要及时调整光照、通风量等以达到排除鸡舍中的有害气体、尘埃、微生物。因此,对鸡舍环境的实时监测能够可靠地为鸡舍环境的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对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动物:鸡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