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动物养殖的效益管理

浏览:84

一、饲养适销对路品种

饲养动物的种类和品种适销对种,品质优良,如大型芬兰狐和病美国黑水貂、丹麦貂等就给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反之饲养质量低劣的大路品种,如果产兰狐和长毛貂,则必然降低经济效益,以狐为例;银狐群均育成3.5只,销售单价700元,扣除成本250元,每只盈利450。芬兰狐群均育成3只,销售单价800元,扣除成本300元,每只盈利500元。国产兰狐群均5只,销售单价300元,扣除成本200元,每只盈利100元。只相当于银狐和芬兰狐的1/5。但品种的适销对路是有时限的,既在一定时期内是这一种类,超过这一时段,又会变成另一种类。因此,饲养场家必须了解市场的信息和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养殖动物的品种结构。凡是这样做的场家,都已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仍有些场家,只按自己多年的习惯,一直饲养某一品种,不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投资,因此,一直效益低下。这些场家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调整所饲养的品种结构,必须更新换代。

二、合理投入饲料成本

成本是获取效益的前提,没有成本自然没有效益,但成本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经济效益。只有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才能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所谓合理的成本,主要是指在营养上能满足动物需要而不浪费,在管理上投入较低的费用。在毛皮动物养殖的成本中,饲养成本所占比重最大,由于国情不同特别是饲养条件的的差异,我国所执行的饲养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饲养标准。管理水平高的场家,尚能达到正常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有不少场家,不是投入合理的饲料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和质量去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而是单纯在苛扣饲料营养以图降低饲料成本上下功夫。因受近几年来饲料价格连续上涨的影响,为图降低饲料成本,盲目的以质量极次的动物性饲料或以粮为主,去饲养本属肉食性的毛皮动物,结果单产降低,毛皮质量低劣,最终不但没有降低饲养成本,反而大大减少了经济收入,甚至生产失败,造成亏损,在一些场所引进的优良品种貂、狐,所以单产上不去,毛皮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饲料成本投入不足,营养不能满足动物需要所致。因此说,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不能保证动物的营养需要,就永远也走不出低产量、低质量、低效益的怪圈。这里提供2003年两个貂场的资料,以作对比分析;甲场每只貂饲养成本130元,群均育成5只,卖皮均价190元,每窝貂扣除成本盈利300元。乙场每只貂饲养成本110元,群均育成3.5只,卖皮均价170元,每窝貂扣除成本盈利210元。乙场比甲场虽然成本底15.4%,但利润底了30%。

三、降低工资成本

我国毛皮动物饲养定额,多年来一直处于很底的水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外每人饲养种母貂已达1000只,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场家每人只养到70-80只,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不及国外的1/10。这样无疑就加大了工资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实行机械化半机械化,如采用自动饮水和饲料车喂养,代替现在的纯手工操作。改进饲养方法,如提高饲料浓度,革除喂稀食的弊端,在非繁殖期由日喂2次改为日喂1次。改进繁殖技术,如由3次配种改为2次配种。这样在目前请况下,完全可以把饲养定额提高到每人养种母貂150只或更多,大群饲养达到每人600只以上。从而达到减少人员,降低工资成本的目的。一名饲养员养种母80只,年工资5000元,每只摊工资成本62.5元,而养150只,年工资8000元,每只摊53.3元。这样,一个饲养3000只种母貂的场家,每年可节省工资成本10万元以上。同时还能节省行政事业费用的支出。

四、减少损失浪费

饲养场的损失浪费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主要损失还是在饲养上,从采购运输到储存、加工及饲喂,普遍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如饲料房的水冲,鼠盗,饲养员公料的剩料、弃料等等。但这并没有引起场家的足够重视和严格管理。大家可以计算一下,1只貂每天损失0.05斤饲料似乎微不足道,但一个有2000只种貂的饲养场,一年就能损失10万元以上。不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行吗?

五、确保毛皮质量优良

多年以来,相同品种的貂皮、狐皮,国产皮价格总要比进口皮底50-100%。从现象上看,是国产皮质量差、尺码小。深层的原因则是饲料营养水平低和生产加工不当所致。在饲养方面,由于在育成期和换毛期,动物性饲料比重太低,粮菜饲料比重过高,蛋白质和脂肪不足,特别是缺乏某些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和某些维生素,如赖氨酸、蛋氨酸、VA等,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动物的体型发育和毛绒生长,因而造成皮张尺码小、毛皮质量低劣,由此出现的自咬伤、嗜毛伤、毛峰勾曲、底绒空疏、毛绒枯干凌乱、光泽度差、毛绒白化乃至活体脱毛等残次皮比例增大,最终明显降低了经济收入。据了解,正规饲养场家,残次皮一般占5%左右,饲养差的场家,残次皮达到20%左右。以公母貂皮均价190元,次皮50元计算,次皮占5%的场家,实际平均售价为183元,而次皮占20%的场家,实际平均售价只有162元,每张皮比前者少卖21元。一个生产5000张皮的场家就损失10万多元。

在生皮加工方面,多年以来,皮货中间商上门收购皮张,销售畅快时竟收鲜皮甚至带尸收购,不需饲养场家加工,因此近年来上马的很多新场,不上取皮加工设备,专等皮货商收购鲜皮,或找别人代为加工,即使自己加工也是草草了事,不求精细,以致造成刮油不净、火烤日晒、受焖脱毛等伤残皮。这样做为图省事方便,但在销售价上却造成了很大损失。水貂、狐在正常饲养条件下,在山东河北一带应当于11月中下旬取皮。然而有些场则因取皮加工设备不足,竟延至到12月底取皮,甚至还有翌年1月取皮的。以今年的饲料价格估算,水貂每天需饲料费为0.7-0.8元,狐则多耗35-40元。一个产5000张皮的厂家晚取皮一个月,就要多耗饲料费十几万元。

综合上述,为确保毛皮质量优良,除加强品种改良以外,在饲养上必须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在取皮加工上,必须自己按时取皮,正规加工。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培植智力资源

毛皮动物养殖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事业。要搞这项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固然离不开良好的种兽基础和一定的饲料条件,但更要依靠科学而严格的管理这个保证。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管理要靠人去实现的,智力资源是无形的资产。从广义上讲,种兽基础和饲料条件,都在管理范畴之内。

纵观当前饲养队伍(从业主到雇工)的素质,大体可分三类:一是部分精通本行业务,懂管理又会管理。这样的有把握管好企业,搞好生产。二是大部分是“半瓶醋”的水准,有些懂,有些不懂。这样的对生产和经营的道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搞好生产不知什麽经验,出了问题不知原因所在。因此生产是时好时坏。三是相当部分是“蒙童”,根本不懂,只能是跟着别人学走路,现用现学。这样的干了几年,生产一直搞不好,甚至还出现本不该发生的事故。

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培植智力资源,提高团队素质。具体说,作为业主(场长、经理)必须首先学会相关的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及成本管理,可向书本学习或请教专家,也可学习先进场家的经验。对饲养人员必须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懂得应当怎么干,怎样干才能干好,干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同时要把培训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推广本场优秀饲养员的先进经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逐步扭转生产落后的被动局面,也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动物:毛皮动物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