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种鹅如何饲养?后备种鹅养殖技术

浏览:137

一、种鹅的挑选

后备种鹅需要进行三次选择。**要从雏鹅开始,选择及时出壳、体质健壮、绒毛光亮、腹部柔软无硬脐的健雏;二选,在青年鹅长到70~ 80 日龄时,选生长快、羽毛符合品种标准、体质健壮、发育良好的青年鹅留种;三选,在种鹅开产前1 个月左右,具体的时间因品种而异,是**重要的一次选择。这次选择的重点是种公鹅,必须经过体型外貌鉴定、生殖器官检查,有条件者进行精液品质检查,符合标准者方可入选,以保证种蛋受精率。种母鹅要选择生长发育良好、体型外貌符合品种标准、第二性征明显、精神状态良好的留种。通过以上的选择之后,将种鹅分别编号,记录开产日龄、开产体重、第二年的产蛋数、平均蛋重。根据以上资料,将产蛋多、持续期长、无抱性、适时开产的**个体留作种用。

二、饲养目的

后备种鹅与肥育鹅相同,处于生长发育期。但两者饲养管理有明显不同。肥育鹅的目的是育肥, 时间较短, 不到第2 次换羽时就屠宰上市;而后备种鹅的目的是提高种用价值,通过合理的限制饲养,控制其生长,并促使生殖系统发育完善,羽毛生长整齐,以利于种鹅将来有较高的产蛋量及种蛋受精率。

三、 饲养要点

1、生长阶段饲养青年鹅80 日龄左右开始换羽,经30~40d 换羽结束。此时的青年鹅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宜过早粗饲,应根据放牧场地的草质,逐步降低饲料营养水平,使青年鹅体格发育完全。

2、控制饲养阶段后备种鹅经第二次换羽后,应供给充足的饲料,经50~60d 便开始产蛋。此时,鹅身体发育远未完全成熟,群内个体间常会出现生长发育不整齐、开产期不一致等现象。故应采用控制饲养措施来调节母鹅的开产期,使鹅群比较整齐一致地进入产蛋期。公鹅第二次换羽后开始有性行为, 为使公鹅充分成熟, 120 日龄起,公母鹅应分群饲养。

在控制饲养期间, 应逐渐降低饲料营养水平,日喂料次数由3 次改为2 次,尽量延长放牧时间,逐步减少每次喂料量。控制饲养阶段,母鹅的日平均饲料用量一般比生长阶段减少50% ~60%。饲料中可添加较多的填充粗料,以锻炼鹅的消化能力,扩大食管容量。后备种鹅在草质良好的草地放牧,可不喂或少喂精料。弱鹅和伤残鹅等要及时挑出,单独饲喂和护理。

3、恢复饲养阶段经控制饲养的种鹅,应在开产前30~40d 进入恢复饲养阶段。此期应逐渐增加喂料量, 让鹅恢复体力, 促进生殖器官发育,补饲定时不定量,饲喂全价饲料。

四、管理要点

1、保温防寒鹅舍要宽敞明亮, 湿度适宜,注意保温,以避免鹅消耗过大的体能,保证后备种鹅健康正常的生长发育。舍内垫草要勤更换,要保证饮水和补给沙砾。

2、补充光照母鹅临产前要用6 周的时间,逐渐增加每日的光照时间,使种鹅开产时的光照时数达到14~16h,此后一直维持到产蛋结束。

3、公母配比一般来说,鹅群的公母配比以1:7~8 为宜。

4、牧地选择牧地应选择水草丰盛的草滩、湖畔、河滩、丘陵以及收割后的稻田、麦地等。牧地附近有湖泊、溪河或池塘,供鹅饮水或游泳。人工栽培草地附近同样必须有供饮水和游泳的水源。放牧前,先调查牧地附近是否喷洒过有毒药物,否则,必须经1 周以后,或下大雨后才能放牧。为保护草源,保证牧地的载畜量与牧草正常再生,必须推行有计划的轮放。一般要求每天转移草场,实行7d 一循环的轮牧制度。后备种鹅对饥饿极为敏感,放牧期间补饲量很少,有时夜间已停止补饲,为防止饥饿,除延长放牧时间外, 可将**好的牧草地和苕子田留在傍晚时采食。

5、放牧管理鹅群一般以250~300 只为一群,由2 人管理。如牧地开阔,草源丰盛,水源良好而充足, 可组成1000 只一群, 由4 人协同管理。放牧前与收牧时都应及时清点,如有丢失应及时追寻。随时观察鹅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等,发现弱鹅、伤残鹅等要及时剔除,进行单独的饲喂和护理。病鹅往往表现出行动呆滞,两翅下垂,食草没劲,两脚无力,体重轻,放牧时落在鹅群后面,严重者卧地不起。对于个别弱鹅应停止放牧,进行特别管理,可喂以质量较好且容易消化的饲料,到完全恢复后再放牧。

6、疾病防治在开产前,要给种鹅服药驱虫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根据种鹅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小鹅瘟、禽流感、鹅副粘病毒病和鹅蛋子瘟等疫苗。


相关动物:后备种鹅,后备鹅

声明:本站文章和图片如无特别注明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业用途,仅供访问者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与应用实施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站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请原作者原谅。如有内容或图片资源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或修正(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同时向您表示真诚的歉意!我们绝不会故意侵犯原作者版权,希望多多理解和支持!